当前位置:

明朝重臣刘大夏家风传承数百年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严钦平 编辑:陈靖 2019-03-28 16:41:06
时刻新闻
—分享—

明朝九大名臣之一刘大夏,广东右布政使,后迁浙江左布政使、户部侍郎、金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

日前,记者踏着古代圣贤的足迹,来到华容县刘大夏文化园暨东平茶刘宗祠,深入了解刘大夏家族数百年来所传承的优良家风。

全村没有赌博之风

从章华镇的珠跑路前往凤形村,顺着新修建的道路步入村子,美丽的村庄映入眼帘——大片树林将村子团团围住,成片的农田紧紧拥抱,两旁楼房错落有致。期间,不时可见村民在田间劳作,偶尔可见老人三三两两的聚在树荫下拉家常,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凤形村里有一颗银杏树,相传为刘大夏的母亲种植,虽然经历多年的风雨洗礼,大树仍然枝繁叶。

凤形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南告诉记者,凤形村95%以上的村民都姓刘,村民业余生活非常简单,大多是看书、串门聊天、看电视,有时候打打牌,但没有人赌博。

各家各户不仅遵循祖训族戒,而且每家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村民们在自己大门口或自家大堂,都张贴有写着祖先流传下来良好家训的对联。”刘中南说,这些对联不仅是村里一道独特而亮丽的人文风景,更是对耕读文化和孝友家风的生动诠释,是东平茶刘家族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自发组织照顾无儿无女老人

凤形村村民都说自己家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四邻”的家训,凡事以孝为先。刘家谱上记载了刘大夏写给后人的家规十条,其中第一条便是要求子孙后代敦守孝悌。

刘夕林过世之前是凤形村六组的村民,他无儿无女,老年曾一度孤身一人躺在床上。了解到刘夕林老人的窘况后,凤形村村民纷纷自发前往老人家中看望照顾他。有的村民为老人送来可口的饭菜,有些村民为老人带来了甘甜的水果,也有村民不定期帮老人打扫卫生。为了将老人照顾得更好,村民之间还相互比较,看谁家送的饭菜更可口。老人离世之时,村民们一起出钱出力,将老人进行安葬。

刘克友今年已经80岁,是凤形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刘克友告诉笔者,现在虽然有许多年轻人走出了凤形村,但家中只要有健在的老人,必定有子女寸步不离地照顾着。

一年50多人同时考取大学

东平茶刘家族自古便有重教育的传统。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刘大夏回归故里后,便在当地大兴教育,创办东山草堂以教育后人。虽然草堂如今已不复存在,但明朝大学士李东阳为刘大夏的草堂所题的牌匾,如今仍陈列在华容县博物馆。

刘克友介绍说,祖先教导凤形人要以耕读为本,即使家境贫寒,也会想尽办法送子女读书。

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凤形村人才辈出。如刘长龄先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多位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刘开国先生历任南洋女子学校校长;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有数百人。

一直到现在,读书已经成为全村人的最高追求和精神支柱。漫步在凤形村内,随处可见儿童在家温习功课。正是在这种浓厚教育氛围的影响下,凤形村如今的升学率在全县领先。每年,村里考取大学的学生有数十人,其中2006年一年有超过50人同时考取了大学。

村民大学毕业后自动归还300元国家粮

“乡里间,凡偶然遇有患难、是非,度其无害道理,便当设法相助,不可乘机害人、骗人,昧了天理,坏了心术。”关于子孙后代的品行教育,刘大夏在写给后人的家规十条中有明确要求,指出为人要忠于职守,清正廉明。

村民刘绍材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一度连供养子女读书的费用都交不起。但即使条件再困难,刘绍材仍坚守祖先的家训,将自己所有的能力都用在子女读书上,甚至一度欠国家上交款300多元。多年以后,国家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上交,但其儿子刘小方大学毕业拿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以后,便主动与村里联系,将所欠的300多元款项交还给村里,同时还补交了税费。

刘立刚说:“祖先是一个诚信之人,讲诚信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优良美德,我们一直遵循着祖先的训诫,不敢有半点懈怠。”(华容县纪委监委 严钦平)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严钦平

编辑:陈靖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2019/03/28/528386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