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9日讯(记者 任洁 夏文颖 实习生 李昊杰)43岁的杨定衡是一名曾在湖南服役的退伍军人,也是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背竹雕的第四代传承人。
他自幼浸润在父辈的竹雕世界里,家乡那片苍翠茂密的竹林,是他童年最鲜活的“游乐园”;而陪伴他长大的“玩伴”,不是寻常玩具,而是一把把泛着冷光的刻刀,与一节节带着竹香的原生竹根。
三分雕,七分巧。循着先辈传下的竹雕心法,杨定衡在每件作品创作中都执着于“寻竹”:先在万千竹根中觅得那截“对的”—— 要贴合创作主题,更要藏着自然的灵气;再俯下身细细揣摩竹根的纹理、结节与脉络,仿佛在与竹根“对话”,摸清自然的“心意”;待胸中山水渐明,才以娴熟技艺持刀雕琢,让手作的匠心顺着竹的本真生长。
一次次“寻竹”的执着,一场场“以刀赋魂”的专注,杨定衡始终在竹根与刻刀的碰撞里,追寻着竹雕艺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让自然的造化与匠人的初心,在每一件作品里静静流淌。
杨定衡(右)教导侄子(左)制作竹雕。
杨定衡竹雕作品《掌柜》。
竹雕作品《酥油灯》。
竹雕作品《军功章》。
竹雕作品《仕女》。
竹雕作品《苍竹铭烽》。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作。他巧用竹根的天然纹理化作山峦的起伏肌理,让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崇山峻岭间傲然挺立——战士眉眼间刻满风霜却丝毫不减锐气,那坚毅顽强的目光穿透时空,仿佛仍在守护着山河无恙,将革命先辈的铁血精神永远定格在竹材之上。
抗日士兵竹制食盒。杨定衡于民间寻觅收藏得来,食盒上方铭文记录“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团第一团二营一连战士使用”。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夏文颖 李昊杰
编辑:张皎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