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案简介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被称为“悬在首都头上的一壶沙”。30 年来,在中国各级政府、沙区群众和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不仅生态资源逐步增长,区域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经济不断发展,而且成功创建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模式。库布其模式不仅在国内获得认可,同时受到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二、方法解析
库布其模式的核心要义,是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的整体闭环。通过模式化的构建、产业化的配套,促使生态持续性改善。其中,政府确定发展方向并给予政策支持,企业落实各项政策并进行投资运营,农牧民全面参与并从中受益,技术不断改进并吸收世界各国最先进经验。这四个“轮子”分属不同角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1.政府政策性支持
30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林权制度的改革政策,颁布了《防沙治沙法》,通过政府企业联动的模式,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实施大型治沙工程,发展林沙产业,形成防沙治沙合力,实现生态改善、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2.企业产业化投资
30年来,亿利资源集团牢牢立足治沙,大力推动“治沙手段产业化”发展战略,创新设计了一系列沙漠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化治沙的新路子。一是农业治沙。通过开发本土化耐、耐旱、耐盐碱种质资源,挖掘沙漠植物经济价值,适度开发甘草、苁蓉、有机果蔬等种植加工业。二是工业治沙。利用生物、生态,工业废渣和农作物秸秆腐熟等技术,发展土壤改良剂、复混肥、有机肥料等制造业。治沙改土打造农庄有机田,减少沙层,变废为宝。三是能源治沙。充分利用沙漠每年3180小时日照资源,大力发展沙漠光伏项目。
3.农牧民市场化参与
通过租地到户、包种到户、用工到户的模式,调动起了当地几万农牧民的积极性,使农牧民成为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一是通过出租土地,实现了从农牧民到“地主”的转变。二是通过积极参与治沙产业,实现了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三是通过参与沙漠旅游服务业,实现了从农牧民到小企业主的转变。
4.技术持续化创新
一是提出了系统化治沙的理念。在政府支持下,逐渐探索、完善了系统化的治沙技术,实施“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而治之”和“南围、北堵、中切”的策略。二是创造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治沙技术。研发了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等1000 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创新了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三是建立了一系列世界先进的示范中心,包括旱地节水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生态大数据示范中心、智慧生态光伏示范中心、沙漠生态旅游示范中心,以及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建的“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等。
三、方案思路提炼的方法论
1.方案亮点特色:机制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库布其模式成功实现了“富起来与绿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机制,成功实现了“治理—发展—再治理—再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了“防沙治沙、生态改善、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互动多赢格局。它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2.方案实施的意义:紧跟国家战略,缓解世界生态问题
防治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而“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凝聚这些努力和行动的纽带,成为库布其模式“走出去”的桥梁。全世界受荒漠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受到威胁的人口高达20多亿。尤其是在中东、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沙漠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这些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全球的文化沟通、设施联通、产业发展与经贸合作。
3.实施方案国条件:共建一带一路,更具自我造血能力
2018年,共有28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掀起了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热潮。库布其模式在国际推广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必须将生态修复与地方产业扶贫工作紧密联系,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提高当地社会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相信,库布其模式在非洲大陆将焕发新的生机。
四、方案图示
1、库布齐沙漠前后对比
2、库布其七星湖旅游度假区
附件4:中非博览会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样本
附件5:中非博览会中非经贸合作方案样本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