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64位村民最后的奉献:浏阳高田村3.5%常住人口签遗体器官捐献书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张皎 2025-08-19 18:36:5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浏阳报道

7f4aa8617d69aa842efe5a15a1a8a295.jpg

2019年,88名村民签署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协议。

8月7日凌晨1点的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只有虫鸣与零星灯火。当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接运车缓缓驶离,69岁邢长希的遗体正式成为医学讲台上的“大体老师”。高田村党支部书记、高田村红十字会会长罗海港站在昏暗的院坝里,声音沙哑:“医生们坚持举行告别仪式,微光中鞠躬的身影,我们看到生命最后的尊严。”

这位种了一辈子田的老人,生前是全村首位遗体捐献登记者之一。而在他身后,164名村民自愿签署了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书——在这个户籍人口7200多、常住4623人的湘东村庄,每28位常住者中就有1人签署,捐献率达3.5%。

“破窗者”邢长希与火种

c5f857909677487a263bcc2d38f9ba9c.jpg

邢长希老人的遗愿:“希望可以捐献自己遗体,移风易俗、破旧立新

8月6日夜,69岁的邢长希老人在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过世。他的生命之火虽熄,却燃起另一种永恒的光亮,遵照老人遗愿,家人将其遗体郑重托付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邢老从此化身一名沉静的“大体老师”。

2019年,邢长希和同村两对夫妇偶然从报纸读到遗体捐献报道,赶往浏阳市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书。随后,“报名捐献这件事”很快成为村里大伙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不断有村民前去村委会(村红十字会)咨询,表达捐献意愿。

“以前村里人谈‘死’色变,更别说捐献器官、遗体了。邢老就像第一个捅破窗户纸的人,让大家看到这其实是一种豁达,一种大爱。”罗海港回忆。

而后,村委会在村口放映器官捐献宣传片,接受了肾移植的村民彭玲玲向村民展示手术疤痕:“这肾让我多活十几年,现在还能种菜!”

宣传片结束三天内,43位村民涌向村委会咨询。当月,湖南省红十字会驻村举行签约仪式,88只手在志愿书上按下红指印。登记册显示,签约者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年轻的20岁。

7dc8ea632fce2084baade47c6e498dca.jpg

周姣英的献血证和“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证”。

土地里长出的报恩哲学

“国家免了农业税,看病能报销,每月还发养老金,咱农民活着享福,死了得报恩!”邢长希生前在村委会说的这番话,印在罗海港的心里。

记者走访高田村,了解村民们签署器官捐赠书的初衷。

今年52岁的村民颜柳英也是村子里最早签下自愿书的人之一,她说,自己只是一个裁缝,不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只希望能“做一点善事”。

特困供养人员张丰收靠供养金生活,临终前,他执意捐出角膜:“吃国家粮一辈子,国家养了我一辈子,最后还一次情。”

2019年,赵光兴71岁,决定“把能用的器官都捐出去”。他说,家里人都没反对,正上小学的小孙女甚至还说:“爷爷捐了,那我也要捐!”

58岁的周姣英已献血8次,累计3200毫升,她掏出泛黄的献血证:“当年,嫂子在医院治病需要输血,医院没有血,哥哥跪在走廊求血浆,哭得声嘶力竭。从那天起,我就发誓,我要献血,死后捐赠器官和遗体,让他人不再遭罪!”

2024年3月,41岁的村民张先生突发脑干出血,抢救无效,病情恶化成脑死亡状态。家人按其生前签署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书,捐献了一个肝脏、两个肾脏、两片眼角膜。“手术在浏阳市中医院进行,他捐献的器官让3名重症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他捐献的眼角膜也将让2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罗海港告诉记者。

c82bec8556fdb1e26e31c7cc9ba573f5.jpg

朱际葵携妻儿四口同签。(妻子的证件没有找到)

生命终点的价值刻度

“现在,村民们茶余饭后都聊捐献。”罗海港翻阅捐献人员名单:朱际葵携妻儿四口同签,开铲车谋生的村民直言“死了对社会有用才值”。

彭玲玲与爱人张德达仔细保存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证,“我们要把自己能用的器官捐出去!”而且,彭玲玲、张德达的儿子、儿媳也都报名登记了。在他看来,这是爱心的传递。

同样因为家人受惠而签署捐献书的还有杨和绪、周世贵夫妇。均已年过花甲他们说,弟媳之前得了尿毒症,等了一年终于等到肾源,现在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

湘雅医学院未透露大体老师稀缺程度,但罗海港从细节读懂了分量:接运邢长希遗体时,医生坚持深夜举行告别仪式。此外,村委会坚持“三不原则”:不隐瞒用途(明确告知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学)、不回避困难(直陈器官移植配型成功率问题)、不诱导签约(须直系亲属全员同意)。

邢长希虽因爱人癌症晚期无法签字,致眼角膜捐献未成,女儿含泪执行父亲大体捐献:“这是他的遗愿。”

走在高田村新拓宽的6米宽村道上,罗海港还与记者分享了村道的故事。这是村民自筹200万元修的路,不仅筹钱,还无偿出工,因为村民坚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样的逻辑投射到生命终点,当外界仍在争论丧葬习俗时,这里的村民已签下“自愿捐赠器官、遗体的契约”。

高田村常驻人口捐献率达3.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生命对文明最隆重的献礼。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张皎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2/53/152114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