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数绘绿 智护山河”——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五十载书写绿水青山新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曾庆果 张君伊 编辑:陈珏 2025-10-31 17:13:23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1030105825_388_503.png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作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实习生 曾庆果 张君伊 长沙报道

五十年风雨兼程,半世纪绿色守望。2025年,“十四五”收官之际,正值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立50周年。

从湘江之畔的首次采样,到“天空地海”一体的智慧监测,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非凡历程。作为三湘大地生态环境的忠实“哨兵”与“标尺”,中心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为引擎,以数据为基石,推动监测能力迈向数智化、精准化、高效化,为守护湖南的绿水青山构筑起坚实的数据防线,谱写了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

筚路蓝缕,精准监测支撑写就辉煌答卷

湖南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矿产资源丰富的背后暗藏着对环境管理的巨大挑战。重金属污染监测也成为了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的重中之重。

面对挑战,老一辈监测人手提铁皮箱、肩扛分析仪,跋涉于四水之畔,用最原始的方式分析污染物浓度、记录水质变化,绘制出湖南省第一本环境质量原始档案。

自1979年起,湖南省便启动“湘江污染综合防治”科研课题,开展湘江及洞庭湖重金属污染与水环境容量研究,多项成果获省部级荣誉,并涌现出潘佑民、张政国、黄敬豪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和一批生态环境监测专家。

2011年,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湘江治理列为全省“一号重点工程”。2013年以来,湖南省连续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测工作充分发挥“眼睛、标尺、哨兵”作用,精准锁定污染源,为制定治理目标、地方标准与技术规范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推动湘江保护治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取得显著成效。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湘江流域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98%以上,2024年优良率较2012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湘江流域重金属浓度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湘江水质实现历史性好转。

变化远不止于湘江。

50年来,湖南省已构建起覆盖水、气、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立体监测体系。在水环境方面,建成534个水质监测点及铊、锑等特征污染物预警网络;空气质量监测覆盖省市县三级,并实现污染来源精准溯源与48小时预警管控;土壤、地下水和噪声监测网络也同步完善。

与“十三五”初期相比,2024年全省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由93.6%提升至97.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84.4%增至89.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饮用水安全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科研突围,全面助力三湘监测能力提升

微信图片_20251030105826_389_503.jpg

土壤采样现场。

科技创新是驱动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多年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面向湖南实际环境需求攻关,以创新成果破解治理难题。

2016年,依托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2024年更名为“生态环境部重金属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成为全省监测科研的核心,带动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发展。

实验室围绕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研究与标准化、重金属形态监测和生物有效性研究、重金属污染监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三大方向开展攻关,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88项,形成一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例如,基于原子荧光原理重金属在线监测设备在湖南省完成应用示范,实现了镉、砷、铅、汞等元素的实时精准监控与预警,填补了国内原子荧光监测重金属自动监测技术空白。在湖南省开展完成集成车载土壤多参数现场快速检测装备的应用示范,实现了土壤营养成分、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指标的现场快速检测,为土壤多参数快速现场检测设备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实验室还设立了开放基金,为全省乃至全国重金属监测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截至目前,基金累计已达300万元。

在实验室科研攻坚的基础上,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进一步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监测能力。针对湘江流域铊、锑、锰等重金属在线监测瓶颈,中心成功研制出高灵敏、抗干扰、低成本的自动监测设备,构建了覆盖全省重点断面的重金属预警溯源与应急监测网络,配套完善了相关标准体系,有力支撑了全省重金属污染的精准防控和快速响应,推动了我国流域重金属监测防控水平的整体提升。

同时,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积极拓展科研协作外延,牵头成立省环境科学学会监测专委会,建设高端智库,深化与高校、企业、研究院的三方合作,为技术共享与标准共创搭建平台。

智慧赋能,打造环境监测湖南模式

水质AI自动检测系统。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近年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数智化转型驱动能力升级,构建起“智慧监测”体系,推动环境监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从人海战术向精准防控转变,在风险防控与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全要素监测网络如“生态神经末梢”。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已建成覆盖重点流域的水环境预警网络和包含大气组分站、边界站、垂直站在内的环境空气立体监控体系,结合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全面构建“天空地侦查兵团”,实时捕捉每一方水、每一片天、每一寸土的生态动态,以前所未有的精准度与响应力,为湖南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坚实支撑。

数智化监测技术如“环境感知利器”。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积极推动监测体系数智化创新与应用。通过“生态易测”项目,依托智能手机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生态监测现场“一体化”移动作业与全流程溯源,大幅降低专业门槛;通过环境空气和地表水自动监测站智慧运维系统,运用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大气、地表水站的智能调控与闭环运维。今年,还建成了水质AI自动检测系统——“黑灯实验室”,实现24小时“智慧检测”不停机。

有了“生态神经末梢”和“环境感知利器”,智慧监测更离不开“智慧大脑”。湖南省先后构建了湖南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决策支持平台、水体大数据联网预警预报综合决策平台、洞庭湖总磷污染测管一体平台等智慧化平台,组成湖南生态环境的“数字守护网”,通过AI和云计算等技术,辅助模型模拟,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实现污染提前预警、精准污染定位、科学服务决策,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向数智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

在监测网络、数据平台、新兴技术的智慧监测体系支撑下,近年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效完成多起环境事件的处置,为现场决策提供快速可靠的数据支撑。2022年7月,湖南省某河流断面出现锑浓度异常波动,智能研判系统迅速锁定污染区间,指挥平台调度走航监测车与无人机协同溯源,精准识别非法排口,仅用两天时间就成功完成处置,展现了智慧监测体系的高效运作能力。

目前,湖南省“322”应急监测响应体系已建立,形成湘北、湘中、湘南、湘西“2小时响应圈”;通过“1+4+10+N”力量协作,近5年成功处置30余起突发环境事件;创新“复盘推演”机制,5起典型案例入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写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典型案例研究》。

微信图片_20251030105835_390_503.jpg

近年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效完成多起环境事件的处置,为现场决策提供快速可靠的数据支撑。

从人力跋涉采样到“天地空”一体联动,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湖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党建铸魂,以科研夯基,以智慧监测聚力,为美丽湖南建设构筑起坚实的技术长城。

展望未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始终坚持“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数字智能技术水平,夯实高质量数据根基,提升高效能管理机制,强化高水平业务支撑,系统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湖南生态环境监测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曾庆果 张君伊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54/75/1539682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