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18日讯(通讯员 王华 秦婵元)为科学规范湖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10月18日,由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DB43/T3224-2025)(以下简称《规程》)正式实施。《规程》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农业生态课题组牵头,联合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多家单位起草。
作为湖南省首部针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地方标准,《规程》系统规定了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原则、内容、指标、方法及工作流程,为湖南省农田生态保护提供了可操作、可追溯的技术规范。《规程》突出“分类施策”理念,针对水田与旱地的生态差异,明确了不同监测重点:如水田需重点监测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类群,旱地则聚焦土壤动物、杂草等陆生生物类群,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将近年来农田生态监测工作的实践经验、数据成果系统梳理整合,融入《规程》编制全过程。其中,课题组提炼形成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逻辑等核心技术经验,为《规程》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关键的实践参考。依托多年农田生态监测的研究积累与实践成果,课题组在2025年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三等奖。
《规程》紧密结合湖南丘陵山地农田的生态特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实践意义。统一监测标准,为数据可比提供“标尺”。《规程》对监测全流程进行了规范,从样区、样点、样线及样方的确定,到现场调查、采样方法,再到内业的样品处理、物种鉴定和数据分析,都制定了明确的操作规范。细化技术方法,为精准监测提供“指南”。
《规程》详细列出了各类生物的监测指标与方法,如节肢动物采用样线法、陷阱法等,哺乳类监测运用红外相机法,土壤微生物检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并明确了监测频次,为科研人员和相关从业者提供清晰的技术指引。构建完整体系,为长期监测提供“框架”。
《规程》明确了监测队伍组建、档案管理等要求,鼓励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户等多方参与,构建了“监测-评估-保护”闭环体系。助力湖南打造农田生态保护样板,为全国丘陵山区农田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湖南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王华 秦婵元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