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组织赴西藏山南、林芝开展“为边海防官兵送温暖”活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通讯员 陈南青 王小军 湘潭报道
作为伟人故里,湘潭以深厚的红色底蕴滋养双拥基因,连续五届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2020年以来,这座城市以“军民鱼水一家亲”的赤诚,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2023年11月和2024年2月,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考评调研给予高度肯定;2024年10月,成功承办第三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湖南二零八先进科技有限公司“能征惯战——全尺寸全精度陀螺仪筑起时空信息最后防线”项目斩获新兴产业赛道一等奖。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湘潭始终以双拥共建为纽带,将红色传承与时代使命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更是军民同心、携手奋进的有力见证。
高位推动:构建双拥工作“四梁八柱”
湘潭将双拥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坚持召开市委议军会、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会等,确保军地协同无缝对接。每年春节、“八一”建军节,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走访慰问驻潭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形成“领导带头、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双拥格局。
制度创新是湘潭双拥的鲜明特色,创立了《湘潭市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走访慰问工作规程》等5项工作规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拥军优属优待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构建起涵盖安置、医疗、教育等全链条的政策体系。
精准服务:用心用情温暖军心民心
湘潭始终聚焦军人军属的急难愁盼,以一系列“硬核”举措构建全周期服务保障体系。
在安置工作中,高效完成年度任务,安置质量稳居全省前列;针对随军未就业家属,比照失业保险标准发放生活补贴;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按规定标准足额发放,“进疆进藏”义务兵给予专项一次性补助金;入伍大学生(毕业生、在校生)分别给予差异化补助。教育优待上,驻潭部队官兵子女入学入托享受“点菜式”服务,可在公办学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对驻潭部队官兵及湘潭籍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实施专项奖励,让“军功章”更有分量;连续18年为驻潭部队官兵每日配送“拥军牛奶”,这份跨越时空的温情已成为军民团结的生动符号。
就业创业领域,“三促一平台”模式(培训促就业、岗位促立业、孵化促创业,搭建就业信息平台)获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推介,同步圆满完成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培训进高校试点任务,为退役军人融入地方发展铺路搭桥。
此外,军地连续两年赴西藏、云南等边海防一线走访慰问,为执行任务途经湘潭的部队官兵排忧解难;发布包含57项优待内容的目录清单,实现退役军人免费乘坐公交地铁、部分军队离退休干部就医“绿色通道”等普惠政策,让尊崇优待看得见、摸得着。
文化浸润:让崇军尚武成为城市基因
在湘潭县云湖桥镇飞栏村,以“英雄航天员”汤洪波事迹为主题的航天文化长廊与“航天路”交相辉映,成为红色双拥的生动注脚。全市广泛宣传“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汤瑞仁等典型,其家庭拥军传统已惠及百万军人;创新开展“四个一”红色宣讲、“戎耀莲城”五进活动,20余场宣讲覆盖数万群众。双拥公园、双拥社区等阵地建设,以及“军车免费停放”标识、“致敬”系列短视频,让双拥元素融入城市肌理。
高校成为双拥文化新阵地。湘潭大学、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退役复学大学生之家”,推行“五个一、五优先”机制(如优先入党、转专业、考研推荐),组建国旗护卫队、应急救援队,相关经验获《解放军报》推介。
军地协作:打造共建共享“湘潭样本”
“城舰共建”成为双拥新标杆。海军湘潭舰与湘潭市互访频繁,舰上设立“湘潭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湘潭舰投入专项资金援建韶山学校、岸英小学,并促成宁波外国语学院与韶山学校合作办学,开创“教育拥军”新模式。
驻潭部队始终以“人民需要就是使命”为行动准则,在抗洪救灾、扑灭山火、应急抢险、乡村振兴等一线彰显担当。4年来,官兵、民兵累计出动2万余人次,在抗洪救灾、扑灭山火等任务中抢救转移群众10万余人次,转运物资近2万吨。在乡村振兴战场,军地实施“四扶”工程,协调120万元支持砂塘村发展特色产业,走访军人军属3万余人次,用实际行动书写“军民同心”答卷。
从南宋岳家军“岳塘抗旱”的历史佳话,到五十年代部队敬送湘潭政府“人民之光”牌匾的军民同心,再到新时代“拥军牛奶”的每日坚守,湘潭始终以红色基因铸魂,以制度创新赋能,以军民合力攻坚,让双拥之花在伟人故里常开常新。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陈南青 王小军
编辑:张皎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