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秸”尽所能丨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湘潭县争做秸秆利用先行者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武千惠 编辑:丁斯斯 2025-07-22 22:00:17
时刻新闻
—分享—

2222.jpg

湘潭县水稻收割田里,秸秆正在打捆离田。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湘潭报道

七月骄阳似火,湘潭县的稻田上,轰鸣的收割机驶过金黄的早稻,秸秆在粉碎机吞吐间,瞬间化作碎屑,均匀撒落田间,成为水稻收获后的“第一口还田肥”。

“有的秸秆碎草肥田,有的打捆离田。”湘潭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调度秸秆利用工作。不远处,多台新型自走式打捆机高效运转,滚轮将成片的秸秆“喂入”,精准压制成规整的或圆或方的草捆。

工人们熟练地将草捆搬运装车,这些被赋予新生的秸秆,正奔向多条“价值赛道”:一部分送往定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后运往各地的牧场,成为优质饲草;另一部分则抵达伟联工贸有限公司的车间,被制成坚韧的草支垫、防滑草垫,随中欧班列出口俄罗斯、北欧等地。

从还田沃土到制成饲料,从田间打捆到编织出口,湘潭县的秸秆资源正被深度挖掘。这正是湘潭县立足农业县情、贯彻省秸秆综合利用部署,巧妙衔接早中晚稻,联动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主体、深入一线精准服务,将传统“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的精准实践。

444.jpg

伟联合作社负责人何彬正在整理草垫。

政策筑基,激活秸秆利用“新动能”

清晨,湘潭县排头乡的田野里传来机械轰鸣,伟联合作社的工人们正操作着崭新的打捆机,金黄的水稻秸秆在机器轰鸣中迅速被“吞入”“压缩”,变成一个个规整的草捆。

“这台机器县里给了补贴,成本降了不少!”合作社负责人何彬指着机器。

湘潭县落实《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等政策落地见效,成为秸秆利用企业发展的坚实底气。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县内水稻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26万亩以上,秸秆年产量超40万吨。过去,“焚烧浓烟遮天蔽日”是收获季节的常态。

如今,湘潭县响应国家和湖南省秸秆利用政策,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摆上重要位置,连续3年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把手”工程写进县委1号文件,积极推进秸秆利用工作。从2020年起,湘潭县四次被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列为秸秆综合利用建设重点县。

通过打出“政策赋能+科技助力+市场撬动”的组合拳,湘潭县有效贯通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的“五化利用”链条。

2024年,县内各主体累计收储利用秸秆7万余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有效带动相关经营主体增收超1500万元,为南方丘陵地区摸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循环利用特色路径。

为破解“秸秆谁来管”难题,湘潭县持续强化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近年来,湘潭县申请中央投资2765万元专项资金,县财政预算统筹445万元,对打捆机机械、标准化仓储建设给予最高40%补贴。

定帮农业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熊定帮感触颇深,“我们新建的14000平方米的秸秆收储仓库,获得了每平方米100元的建设补贴,这才能放手大干。”

在政策东风下,全县秸秆打捆机增至282台,如星火燎原般覆盖17个乡镇。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在田间地头宣导时总说:“补贴是引子,关键要让大家看到秸秆里藏着金山!”

111.jpg

秸秆在田间打捆离田。

攻坚克难,翻越南方丘陵的“秸秆大山”

湘潭县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田块细碎,大型机器难以施展,导致秸秆收集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南方秸秆产业化利用的共性瓶颈。

熊定帮算过一笔细账:“过去大型设备收集一吨秸秆,成本高达350元~400元,而市场售价也就500元左右,加工后想保本都难。”

“为克服南方丘陵地区秸秆利用难题,我们把秸秆综合利用方法想到了极致”,湘潭县农业农村局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股长周侃介绍。

如何有效降低丘陵地区秸秆的收集、转运成本?

引进适应地形、作业效率高、损耗率低的新型设备成为了破局的首要任务,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都在寻找破解之法。

2025年7月,一辆从安徽久刃机械新引进的液压底盘自走式打捆机驶入云湖桥镇的田块。这台专为丘陵小地块设计的“利器”,凭借其优越的地形适应性和作业效率,使得当地秸秆打捆离田的成本从原先的近400元/吨,显著降低至300元/吨左右,效果令人瞩目。

在伟联工贸,何彬在加工环节也克服了技术困难,“以前用立式草棒机,秸秆浪费三成;现在卧式加工机操作简便,成材率大幅提高。”

2222222.jpg

定帮农业秸秆加工区,秸秆将被制作成动物饲料。

聚焦产业,从生态示范到产业图景

在定帮农业秸秆加工区,饲料加工线正吞吐着金色秸秆。

这座占地60亩的示范产业园,已建成1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智能仓储设施,集秸秆收储、加工、研发、展示于一体,印证着湘潭县“五化利用”协同发展的理念与成果。

河口镇稻草种菇示范展示基地里,一簇簇赤松茸正悄然探出。

“十个平方挣千把块,秸秆有了好用处。”种植户这样评价。湘潭县主推“深耕一亩田”模式,以稻草为基料,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变农业废料为增收材料。2024年,当地秸秆试种蘑菇3000户,2025年,力争突破1万户。

“定帮农业已和贵州黄牛集团签约,今年完成饲料化利用1.5吨,明年计划利用3万吨!”熊定帮说道。湘潭县河口镇,中胜合作社的230头黄牛咀嚼着秸秆饲料,负责人规划着2026年存栏360头的前景。

未来三年,湘潭县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清晰、计划明确。到2027年,全县秸秆市场化利用量力争突破20万吨,精心培育7家万吨级和22家3000吨~10000吨级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秸秆产业化企业,把湘潭县秸秆综合利用打造成省级乃至全国的样板县。

让每根秸秆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这场根植于南方丘陵的绿色革命,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湘潭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武千惠

编辑:丁斯斯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1/66/151476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