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宣传湖南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政策,讲好返乡创业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创业者风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开设《乡村追梦人》第六期专栏,以笔为犁,深入挖掘新农人在村口致富,在家门口就业典型,把镜头对准以创新创业为支点,撬动基层效能、激发人才活力、厚植产业潜力的这些人、这些事,书写湖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朱万璋。
张家界罗塔坪乡长寿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通讯员 彭舒婷 张家界报道
在张家界罗塔坪乡长寿村,连绵的茶山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莓茶特有的清香。
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退役军人朱万璋正带领乡亲们,将昔日的荒坡变成致富的“金山银山”。从握钢枪到手捧香茗,他扎根乡土十一载,用军人本色书写了一段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军营淬炼 铸就创业“铁脊梁”
1996年参军入伍的经历,为朱万璋的人生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不怕苦、不怕累、不胜不归”——这铮铮誓言不仅刻在军营岁月里,更融入他退役后的创业血脉。
2001年退役后,朱万璋敏锐抓住张家界旅游兴起的机遇,他投身互联网旅游,十年磨一剑,不仅打造出一支专业团队,更深谙市场规律,为日后转型积累下宝贵经验。
2012年,“湘小伍家”特产连锁品牌应运而生,在长沙、张家界等地开出13家门店,铺设300余个销售渠道,让腊肉、糍粑等山货走进城市餐桌。
莓茶产业链。
情定莓茶 唤醒深山的“绿宝藏”
2014年,一次对产品的深度考察中,朱万璋的目光聚焦在一种独特山珍——张家界莓茶上。
张家界莓茶复购率远超其他特产,但产业散乱、品牌薄弱。“这么好的‘绿金子’埋没在山里,可惜了!”他惊喜于其优异的品质与风味,更痛心于其“藏在深山人未识”、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
军人的果决让他再次转身,次年,他毅然转战农业,在长寿村成立长寿藤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流转1300亩土地带领村民种茶。军人雷厉风行的特质此刻尽显——为攻克技术难关,他聘请有20年经验的莓茶专家宋子龙团队,独创“茶青清洗+静电除杂+有氧发酵”工艺,实现莓茶免洗即饮,一举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为提升品质与价值,他潜心钻研,2022年,生态莓茶基地建设全面启动,朱万璋带领村民推行标准化种植,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显著提升了莓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023年,“长寿藤”迎来高光时刻: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绿色张家界,养生长寿藤”,产品入选国际茶日纪念茶,成为湖南首个获此殊荣的莓茶品牌。品牌势能推动产业出海——“张家界莓茶”地理标志入选“一带一路”推广名录,产品销往东南亚、中东市场。
“长寿藤”莓茶单价从普通茶叶的百元级跃升至500~1000元/公斤,2024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2024年全区种植面积超18万亩,年产值28亿元,带动9万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产业规模仅次于旅游业。
扎根乡土 共富路上“一个不能少”
在长寿村肖家台组,一座现代化的茶旅融合产业园拔地而起,这是朱万璋带领乡亲共赴富裕路的坚实堡垒。近2000万元的投资,换来的是年加工26万斤莓茶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像一块强大的磁石,签约1372亩茶园,直接为长寿村及周边87户农户、近300名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种植大户王传国感慨:“以前卖茶要翻山赶集,现在家门口月入4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种“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模式,正推动永定区莓茶产业集群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区种植面积超18万亩,年产值28亿元,带动9万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产业规模仅次于旅游业。
产业效益更辐射全区,永定区形成上游126家合作社、中游343家加工企业、下游全域旅游销售网的完整链条。
“能让乡亲们守着家、抱着娃,还能把钱挣了,这比什么都值!”朱万璋的朴素话语,道出了他心系桑梓的赤子情怀。
面对未来,这位退役不褪色的“莓茶战士”目光坚定而深远。他积极探索并深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共赢模式,2024年更牵头推动莓茶产业订单农业项目,编织起更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纽带。
他心中的振兴蓝图已徐徐展开:一个集莓茶生态观光、康养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正在规划中。朱万璋相信,通过深度的茶旅融合,定能将张家界这神奇的“绿叶子”,真正锻造成富民强村的“金叶子”,在武陵山区的壮丽画卷上,留下属于追梦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丁斯斯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