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9月28日讯(记者 陈彦兵)湖南自贸区岳阳片区资源在“一江碧水”,特色在“深水良港”。成立五年来,岳阳片区有2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3项获国家部委推介,累计为企业降本增效超4亿元。
9月28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岳阳市副市长郭占扬用“破局”“聚链”“筑势”这三个关键词,介绍岳阳片区临港经济发展情况。
破局——做亮港口创新
岳阳片区用创新这把“万能钥匙”破局,突出创新赋能,做强港口特色。
在港口进口货物成本方面,全国首创“内河运费不征关税”改革,拉平了内河与沿海港口关税成本,目前已有293家企业因此受益。试点以来,累计为企业减轻税负2056万元,其中,粮食进口类企业降低税负3.1%。
在水运口岸运输方面,全国率先开展“综合保税区优化进出区”创新试点,显著提升了五大水运口岸效能,成为服务双循环的标杆改革。全省首创“进口药食同源调味品通关便利化模式”,年节省仓储费用约800万元。
在长江沿线联动方面,全国首创“长江经济带物流联动发展模式”,以多式联运串联沿线港口,货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换能级大幅提升,带动沿线港口年均新增集装箱量约70万标箱。
聚链——做强港口产业
岳阳片区依托“江湖”资源,深耕“水文章”,壮大“港经济”,五年内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2家,培育年纳税超百万元企业227家,临港特色产业链加速成型。
主导产业加速集群。攀华集团等产业龙头扎根落户。汇川技术正打造全国最大伺服电机生产基地,海铭德成为全球最大遥控器生产基地。此外,新紫光集团总投资超400亿元项目陆续落地,将建成中部地区最大“半导体+绿色智能计算”基地。
特色产业加速成长。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新型储能材料、大数据、空天等特色产业区,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中创空天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天宫”“蛟龙”等国之重器。
新兴产业加速落地。建成运营占地近500亩的自贸标杆项目数字经济产业综合体,引入电商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企业30多家,成为产业新风景。
筑势——做大港口开放
岳阳片区发挥港口枢纽功能,推动港口物流通道向开放通道升级,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自贸片区贡献了全市近90%外贸进出口额,成为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门户。
开放载体持续扩容。建成运营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园,松杨湖铁路专营线直达码头,新开通至海参崴国际直航、至东南亚电商海丝快线等航线。
开放领域纵深拓展。抢抓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契机,发展对非接力航线,在非洲投资3亿美元布局12个产业项目,建成85万吨级海外仓,构建对非全链条产业生态。
开放动能持续增强。建设4个协同联动区,以一域资源引领全市开放,带动华容等地新引进开放产业项目近20个。
下一步,岳阳片区将聚焦“六个提升”攻坚:一是提升制度创新水平,推进港口系统集成创新;二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3年内对非贸易力争突破200亿元;三是提升临港产业竞争力水平,建成“一主一特”产业集群;四是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五是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联动产业项目;六是提升要素聚集能力,建强资源型公共服务平台。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代宏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