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自贸区五周年 | 五载栉风沐雨 看湖南自贸试验区的“1、3、5、7”成绩单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代宏婷 2025-09-28 18:46:48
时刻新闻
—分享—

111111.jpg

9月28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9月28日讯(记者 陈彦兵)“湖南自贸试验区五年来的突出成绩,可以用数字形象概括为‘1、3、5、7’”。9月28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用一组数字总结了湖南自贸试验区的优异成绩。

五载春秋,栉风沐雨。湖南自贸试验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殷殷嘱托,锚定“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战略定位,推出了系列标志性创新举措,提升了开放发展的动能活力,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1”即出台了一部地方性法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强法律保障;

“3”即长沙、岳阳、郴州3个自贸片区贡献了全省近3成外贸总量,成为湖南开放发展的“强引擎”;

“5”即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新设立企业超5万家、达5.47万家,平均每年超1万家;引进重大项目575个、总投资7673.67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7”即共计7项制度创新成果获评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和第五批、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在参与上述三次评选的自贸试验区中,获评成果数量位列第一。

五年来,湖南自贸试验区注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开放发展为己任,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有效发挥了改革试验田、开放新高地作用。

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109项成果有力提升便利化

湖南自贸试验区突出首创性、集成式改革探索,围绕企业所需积极破难点、通堵点、降成本、提效率,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09项,有力提升了跨境贸易、投资、金融便利化水平。注重“从无到有”填补制度空白,大胆探索突破,填补制度空白,推出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认证与标准国际合作新模式、出口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装使用鉴定联动监管等创新举措。例如,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方面,发布8项团体标准及3项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工程机械二手设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安全评估标准体系,吸引大批再制造维修出口企业集聚。注重“从窄到宽”拓展制度边界,拓展现有制度应用边界和范围,形成进口转关货物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审价、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等创新经验。例如,将原先中欧班列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的制度,拓展至货物内河运费,帮助肉类和粮食进口企业分别降低税负1.5%、3.1%。注重“从散到聚”集成制度体系,整合制度、重塑流程,推进“邮快跨”业务一站式通关、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升级等改革创新。例如,商务、邮政、海关等部门汇聚合力,打造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业务一站式通关新模式,平均通关时间压缩50%,企业运输成本降低30%。

产业升级汇聚新动能:“七篇文章”塑造发展新优势

湖南自贸试验区聚力做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临空经济、临港经济、有色金属、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七篇文章”,塑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装备制造领跑全国。长沙片区汇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4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集聚近400家再制造维修出口企业。岳阳片区建成以汇川技术为龙头的全国最大伺服电机生产基地。郴州片区聚焦农用机械强链补链延链,粮食加工机械、履带式拖拉机全国市占率分别为30%、65%。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长沙片区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级示范企业47家,吸引389个生物医药项目落地,会展区块国际性展会场次和规模逐年成倍增长。岳阳片区联手新紫光集团打造中部最大“半导体+绿色智能计算”基地。郴州片区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开放业态多点突破。积极探索“保税展示+跨境电商+快速配送”新零售,创新“海外仓+离岸账户+本币结算”新模式,建成华中地区首个保税培训业态湖南鸿翼模拟机培训基地,全省首家本土货运航司中通货运成功落户,临空区块集聚保税研发企业12家,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超70%。

协同开放迈出新步伐: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湖南自贸试验区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推进区内区外联动创新发展,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中非合作持续深化。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中非经贸总部大厦建成落地,中非标准合作创新中心、国际青年创业港等投入运营,对非境外投资备案企业增长近3倍。跨省协同纵深推进。长沙片区与海南共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引进项目30个、总投资133亿元,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道开放。岳阳片区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拓展RCEP国家铁水多式联运通道,货物运输时间节省5至10天、头程费用降低20%。郴州片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一锁”模式实现湘粤港24小时快速通关,涉企政务服务实现“跨境通办”,引进大湾区项目占比超80%。省内联动提质增效。设立24个自贸协同联动区,让自贸试验区成为制度创新的“种业中心”,让自贸试验区内培育的“良种”尽快在联动区“开花结果”。例如,益阳联动区首创开展全国船舶检验信用管理试点,郴州联动区开展进口货物海铁联运全程提单新模式改革,协同创新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营商环境实现新跃升:一流标准营造开放新生态

湖南自贸试验区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标准,聚焦最简审批、最高效率、最优服务,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了开放新生态。以市场化改革增活力。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深化“证照分离”“一照通”等商事制度改革,创新推出商业秘密保护新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等知识产权举措,强力推进“M0产业用地新模式”“批供同步化”等改革,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以法治化规则创新。建设湖南(长沙)涉外中央法务区、自贸区法庭、国际商事巡回法庭等,落户中国贸促会湖南调解中心、中非庭审中心,企业涉外案件办理质效大幅提升。推出案件审理及审判监督管理“五步法”、工程机械法务机快速处置等司法创新成果,以法治改革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以国际化开放链全球。引入2位诺贝尔奖得主设立工作站,办理全国首批对非创业签证,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三证”一窗办理,商品国际化向人的国际化更高能级迈进。建立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设立全省首支QFLP基金、办理首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外债业务,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下一步,湖南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和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深化制度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服务区域协同上加力加效,将湖南自贸试验区这片119.76平方公里的热土,建设成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标杆示范,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代宏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3/62/153197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