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9月28日讯(记者 陈彦兵)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成立以来,长沙片区共取得53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和“改革试点经验”,6项获国家部委推介。
9月28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长沙市委常委、自贸区长沙片区党工委书记周敏介绍,长沙片区立足工程机械2500亿产业规模和5家全球50强企业,围绕“研发—生产—出口—认证—再制造”5个环节推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研发端:探索商业秘密保护新模式。以“明产权、立标准、强应用”的思路,创新商业秘密保护模式,截至去年底,已帮助656家制造业企业存证778万件商业秘密,新增发明专利9000余件,有效提升了商业秘密保护能力和企业获得感。
生产端:打造智能制造“市场化升级”新样板。针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不敢转、不会转、资源少、管理难”的难点痛点,通过政府、企业、专业机构三方联动,将“合同约定、模块示范、多方合作、客观标准”等方法集成运用到传统技改类项目中,共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家级示范企业47家、省级示范企业305家,新增世界级灯塔工厂2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
出口端:构建全方位出海新体系。为了助力装备制造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长沙片区探索国际青年创业创新,引导在湘留学生成为“中国经理”;开展新型易货贸易,开辟了再制造设备销售新路径;引导企业布局建设海外仓,提升国际市场服务能力;打造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成为全国首个自贸“区港共建”园区,实现“借道出海”。目前三一、中联等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超50%,产品覆盖印尼、加纳等20余国市场。获批以来,长沙片区外贸、外资年均实现2位数增长,对非贸易年均增长141%。
认证端:创新国际标准合作新机制。长沙片区打造了标准合作创新中心,与马来西亚签订工程机械标准准入协议,发布《出口工程机械二手设备评估通则》等地方标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汽车工作组(IATF)等搭建标准交流服务平台,将出口产品认证检测环节从“国外”移至“国内”,设备出口认证周期缩短40%,为700多家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年降低企业成本超亿元。
再制造:破解“三难”问题开辟设备更新新路径。面对国内二手工程机械大量积压、但海外需求日益增长的结构性矛盾,长沙片区率先开展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历时3年破解了法务机处置难、再制造品控难、进项票取票难“三难”的痛点,推动法务机处置时间从至少217天降到了最多142天;制定发布3项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促成再制造标准成为国外行业准入标准;打造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基地,通过评估核定原值、专人专窗代开等形式缓解进项票取票难。目前,共集聚和培育了企业近400家、出口设备超30亿元。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代宏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