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件件关乎身边事,湖南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值得你关注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朝文 陈依妮 编辑:王津 2021-09-09 08:17:3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朝文 通讯员 陈依妮 长沙报道

山川、湖泊、耕地、矿藏,无一不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强劲后盾;地质灾害防治、不动产登记,也与居民安居乐业息息相关。

近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湖南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2025、乃至2035年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资产改革等事项一一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这份文件中有哪些亮点,下面一起来看看。

严格|土地红线碰不得

《规划》中同时提到了“十四五”湖南省要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制度。一个是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另一个是耕地保护。

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每一寸土地都容不得丝毫浪费。特别是在经济持续发展、城镇化不断加速、乡村振兴指日可待的当下,每一分土地就意味着能产生一分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动力。

WechatIMG1192.png

坚持最严格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湖南土地红线碰不得。

正是出于这一目的,《规划》中明确了要推进以地控税、以税节地、“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这个评价体系带来的结果就是,不管一个项目建得再大气、再辉煌,亩均效益值达不到考核标准,等来的最终就只有各种政策的限制。更别说“巨型关公像”“鲤鱼跃龙门”景观、“水司楼”这样脱离实际的滥建项目,想都不要想。

在耕地保护方面,《规划》也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规划》在严格落实新版《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耕地保护的相关内容的同时,还对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耕地占补平衡作了进一步部署。其中,“确保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全程监管新增耕地开发,实行立项、验收、核查等全流程监管,确保新增耕地真实可靠”等内容就为湖南耕地保护奠定基调,那就是湖南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间,湖南还将在耕地保护方面实行“田长制”,以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将耕地保护作为地方政府考核、领导干部问责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同时,自然资源部门还将与纪检监察、检察、法院、公安、审计、发展改革等单位和部门加强执法联动,推动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的公益诉讼、刑事立案、行政执法、问责追责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在这里我们也提醒,滥占耕地、破坏耕地有代价,切莫触及法律红线。

安心|以后买房就有证

买到房,只有拿到“证”了,这套房才属于你。但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群众这样的获得感无法满足。

立足解决群众烦心事,《规划》中提出,全面实施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改革,积极构建部门协同、流程优化、平台互联、全程监管和诚信约束的工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办证难问题。

WechatIMG1193.png

坚持农村房地一体化确权登记“应登尽登”,图为技术人员利用专业软件为望城区某民房测算面积。

是不是很振奋?好消息不仅如此。

《规划》还明确,“十四五”期间,推进不动产登记向农村延伸,全面完成农房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主体资格、权属来源等历史遗留问题,完善手续,实现“应登尽登”。

过去不能办、没法办的事项,现在为什么能得到承诺予以解决?这其实就是自然资源领域“数字政府”建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给我们带来的获得感。

在过去,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一个证件办下来,在多个窗口排队、重复提交资料,一道道手续缺一不可,有时候遇到历史遗留问题,各部门之间达不成一致意见,这件事可能一拖再拖,没有合适解决方案。而现在,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除了聚焦“放管服”改革,推动“减事项、减时限、减环节、减资料、减次数”,规划中还提出,要利用“数字政府”建设的契机,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业务办理、权籍数据、档案资料、电子证照、信息共享交换、业务监管、综合统计分析、登记人员、登记平台的一体化管理。并完成全省各级各类不动产登记数据清理、整合、汇交、迁移和存储,构建全省统一的数据库,实现数据标准统一、内容全面、覆盖全省、互通共享、实时更新。

简而言之,就是多个部门的数据汇入一个数据库、一个平台,多个部门要办的手续,一个窗口就能办理,真正让便民服务事项“一网、一门、一次”办理。

安全 | 地质灾害防范加上“金钟罩”

进入9月,湖南可谓是盛事连连,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2021世界计算大会将相继在长沙召开。这么高端的会议为何放在湖南召开?就两个字:拿手。

前文观潮君就讲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湖南通过“数字政府”建设,让大数据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而在北斗技术应用方面,湖南也是经验满满,特别是在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方面,北斗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零伤亡”奇迹。

这不,在《规划》中,湖南就对此进行了专门部署:融合北斗卫星、低空无人机、激光雷达测量(LiD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等技术手段,提升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风险区划与管控、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中心,加强分析识别技术攻关,构建基于智能化、标准化的无线传感监测网络,逐步形成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技术体系。

WechatIMG1194.png

充分利用“北斗”等先进技术,湖南地质灾害防治创造多个“零伤亡”奇迹。图为精准预警常德石门滑坡地质灾害现场,人员提前撤离无伤亡。

新技术的利用,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预防、预警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更可以让生命跑在时间前面。所以,这样的技术越多越好。

《规划》明确,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两库两预警两提升”工程,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可都是技术活,“两库”建设,能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让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到户”、防治措施“宣传到户”、发灾风险“预警到户”;“两预警”,除了前面说到的北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还有集成指挥调度、气象预警发布、信息推送、宣传教育的多种功能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平台,能让各类地灾防治信息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地质灾害防治“技防”的不断提升,告别了过去打人海战、疲劳战的历史,让我们在烟雨时节多一些观赏山水美景的兴致,少一点为灾害何时来临的担忧。

不过,我们也还应该注意到,在灾害防治过程中,我们对灾害的认知能力才是“最后一公里”,不然,技术再发达,预警来临时却漠不关心,建房时随意切坡,最终定难避免损失。

所以,我们在这里着重提醒,有了“技防”这座“金钟罩”,我们还要多多关心身边事,不断提升灾害防范能力、认知能力,只有“人防”+“技防”,才是真正的坚不可摧。

螃蟹稿文尾新图.gif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朝文 陈依妮

编辑:王津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2021/09/08/101231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