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是“鱼米之乡”,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17年,中央首次提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023年《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发布,在国家基础上,首提数量、质量、生态和文化“四位一体”耕地保护利用体系。
今年全国土地日湖南活动以“赓续农耕文化,严守耕地红线”为主题。
湖南提出农耕文化引领凝聚耕地保护有何意义?怎样去传承与发展农耕文化?我们采访了四位“大家”。第四期聚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实习生 刘欣怡 洪江报道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看来,中国作为有着上万年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其传统农业经验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我们现在要发展现代农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向过去学习。”
闵庆文认为,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历史文化价值,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二是现实应用价值,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借鉴。
闵庆文说,可以学习过去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和智慧,生态的、经济的、文化的智慧,对于今天农业的绿色转型、低碳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面对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闵庆文主张辩证看待,不能简单复制,“我们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发展,通过这种不断的创新发展,可以使得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刘欣怡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