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正在准备物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通讯员 张嘉倪 宋冰冰 陈鸿祥 实习生 刘兴 长沙报道
8月15日,随着最后一批样品顺利流转至国家指定实验室,湖南省“十五五”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并行监测丰水期采样工作圆满收官。
自8月4日吹响采样“集结号”以来,这一场历时12天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紧急的通知、炎热的天气、蚊虫的叮咬、全省各地的采样点位……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铁军一路“过关斩将”、攻坚克难,在高温炙烤与分秒必争中刻画下“极限时速”,在每一次进行采样任务时艰苦奋斗毫不懈怠。
这,是一群“可爱的人”;这,更是一份可敬的事业。
12天极限准备:以分秒为单位,扭转“不可能”
7月22日,国家下发《关于开展2025年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监测工作的通知》。根据工作部署,8月初将正式全面启动的湖南省“十五五”地下水国考点丰水期并行监测工作,8月15日前需完成样品采集和流转工作。
拿到这份通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环境监测部的工作人员直皱眉头、心头一紧:易制毒试剂审批至少7天,各类采样瓶需临时采购并逐一酸洗抽检,每天采集的样品须12小时内送至武汉长江流域监督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分析……“这个任务如此紧急,单靠我们几个人根本完不成。”
从接到通知到启动采样,仅仅12天的时间,他们硬是连夜把国家方案拆成一张“分钟级甘特图”,将时间划分到分秒——哪一天、几点几分开始采样、几点几分交接,前位部署、挂图作战,把“不可能”扭转为“可执行”,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冲锋战”。
人员“火线增援”。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向14个驻市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紧急发函,“借兵”名单次日早8点前到位;7月29日,30名技术骨干头顶烈日,在长托公园旁地下水国控点完成最后一次全流程培训演练。
物资“极限时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资产部、财务部、办公室三部门并联办公,72小时加急完成采购、备案等工作;土壤部周末无休,按规范配制固定剂并分装保存,认真给每一只玻璃瓶“洗澡”,洗—冲—酸浸—再冲,连瓶口的螺纹都不放过;分析部、质管部严格按照空白检测流程对试剂耗材进行质量检验。
然而,当大家最后拿到空白检测合格结果时,距离正式采样只剩不到30小时。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于7月29日在长托公园举办2025年度地下水采样实操培训班。
12天鏖战:把高温、暴雨、饥饿、蚊虫、突发状况等写进日记
“行程1800公里,预计用时——12天。”
8月4日,当4支“铁军团”从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领完物资启程奔赴全省各地,手机里同时传来这句导航。
采样首日,长沙地表温度超40度,在高温炙烤下,队员们经历了人员与设备磨合期的双重考验,从晨曦奋战到深夜。早上6点,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越过山脊,各点位的采样队员已经蹲在井口开始洗井;为了让“第一滴水”符合规范,早餐被简化为两口矿泉水、一块压缩饼干,边吃边盯仪表。
在这场征途中,突发状况时常出现。面对突发状况,他们把应急处置练成条件反射,用专业和速度把每一个“意外”都变成了“可控”。在耒阳经开区,由于井水浑浊度爆表,导致浊度仪突然报警,队员们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开始清淤。大流量洗井再转小流量洗井,奋战数十小时后,数据终于从“红”变“绿”。此时,午饭早已凉透,把“午饭”推迟到晚上9点——这样的“夜宵”,他们吃了整整9顿。
夜晚,当城市沉入梦乡,样品交接室灯火通明,样品分拣、扫码、核对、入库,指尖在键盘上“飞舞”。与此同时,数百公里之外的酒店房间里,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部审核员刚结束白天的高温鏖战,又立刻打开电脑,登录国家地下水管理系统,逐条复核当天所有采样信息——标签、坐标、参数、影像,一个都不放过,发现问题即刻回传整改。
当这些工作完成后,窗外的墨色早已被晨光稀释,墙上的时钟也悄悄来到次日凌晨3点35分——这是全体队员用一整天的汗水兑现“零偏差、零延误”的硬核承诺,也获得了国家质量监督现场检查专家的高度肯定。
结局不是终点:这场冲锋战留下的“湖南样板”
队员们在地下水环境监测井采样现场。
8月15日凌晨1点,当最后一辆冷链车驶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中心实验室,车厢温度计定格3.8℃,屏幕上跳出“全部样品接收完成”的瞬间,湖南“地下水铁军”把一场被称作“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现实:23个国考点、520份丰水期并行监测样品全部在12小时内流转到位。
“零延误!全国能做到的省份,不多!”接样员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就这样,湖南在“十五五”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首考中,以零延误、零差错的战绩,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这一场属于湖南“地下水铁军”的“双十二”,让湖南生态环境监测将主责主业写成了“湖南样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土壤室对湖南此次行动给予“值得全国借鉴学习”的高度评价。
至此,沉淀的23个国考点、520份样品、上万条精准参数,不再只是冰冷的数据,更是未来五年国家地下水考核的“定盘星”,为长江大保护和“双碳”战略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决策基线。而比数据更长久的,是那支在烈日、暴雨、蚊虫和深夜中淬炼出来的生态监测铁军——他们把“作风硬、技术强、能打仗”的誓言融入血脉,让忠诚担当的湖南精神在祖国大地的每一寸含水层中奔涌,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最滚烫的注脚。
下一战,枯水期已在路上。铁军,仍在奔跑。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张嘉倪 宋冰冰 陈鸿祥 刘兴
编辑:何青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