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汪太理: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来源:清风杂志社 编辑:莫夏倩 2019-11-04 10:51:32
时刻新闻
—分享—

这是我第三次到甘棠苑参加比较大的活动。第一次,是五年前的这个时候(2014年10月22日),我们湖南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与中华文化促进会在甘棠苑联合召开第七次廉洁文化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从召公到焦裕禄——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发展”,有150多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那次会议是第一次有关召公廉政思想的研讨会,是召公这个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第一次进入历史学界之外的公众的视野。那次会议对召公廉政思想作了初步的挖掘和探讨,产生了一些较有价值的成果,在召公的研究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第二次是我们清风杂志社在甘棠苑举行“华人好家风全球征文大赛”的评委见面会,在这里开评委见面会,是借甘棠苑这充满传统韵味的地方,来谈家风这个传统的话题,比较契合我们举行征文大赛的目的与要求。来自国内外的九位评委向国内外媒体和部份参赛作者介绍征文的进展和评选的条件和程序等大赛参与者关心的事项。在这次见面会上,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原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原中国驻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袁南生教授受聘为甘棠书院名誉院长,并在甘棠书院讲了第一堂课。

这次是第三次参加甘棠苑的活动了。

这些年来,包括上述三次会议,我到三门峡甘棠苑有十几二十次。

我为什么如此频繁地到三门峡甘棠苑来呢?是因为这块地,是因为一个人,是因为一棵树。

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三门峡甘棠苑,是块风水宝地,也可说是一块精神圣地,是一块廉洁文化的高地,是廉政清风最早的发源地。

说这里是精神圣地,因为这里是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的治地,是召公“问政于阡陌之间,决讼于甘棠树下”,践行“敬德保民”,“宁劳一身,不劳百姓”的民本思想的故地。作为王室宗、亲朝廷重臣的召公,不在高深的衙门办公,而在田间地头倾听民意,处理官司,其亲民勤政的作风由此可见,其清廉由此可知,说这里是一块廉洁文化高地,并不过誉。有以上两条理由,说这里是廉洁清风的最早发源地,亦不为过。

因为有召公的德政,才有了传颂两千多年的诗经中的《甘棠》一诗,才有了“甘棠遗爱”这一感人的爱民故事,才有了见证和象征爱民情怀的千古苍翠的甘棠树。

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甘棠》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东方红”,“东方红”也是两千多年后的《甘棠》诗。两者都是民歌,都是老百姓发自内心地对造福于民的政治家的歌颂。

正是因为甘棠苑厚重的历史文化,因为召公这一周初大政治家的思想,因为甘棠树的丰富意蕴,使我一次次到这里来接受思想洗礼。也使得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

把一位近三千年前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在当代复活,使一颗扎根诗经中的树——甘棠,重新焕发生机,使其绿荫婆娑,摇曳清风,是企业家吴启民先生。

是召公的故事,召公的理念,召公的思想感动了他,塑造了他,升华了他。使他从一个以摆脱贫穷追求财富为目的的企业主,变成了一个以挖掘、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宣传弘扬召公勤政清廉“敬德保民”思想为天职的,有浓厚文化情怀,有高远精神追求的文化学者、一个有儒者气象的企业家。

作家唐浩明因写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而有曾国藩的“异代知己”之称。

企业家吴启民是不是也因为重修了召公殿,建设了甘棠苑,广植甘棠树,收集整理了400多万字的考古研究资料,其中包括历史上1200多位政治家、诗人、学者歌颂甘棠苑的诗歌3000多首,而称为召公奭的异代知己呢?我认为可以。

所谓知己,不必地位相类,必是思想相通,心灵相应,我认为吴启民先生已经进入了召公思想的深处,他尊崇召公的思想,敬佩召公的人格,他才会对弘扬召公的精神如此不折不挠,如此入神痴迷。

吴启民先生痴迷于弘扬召公精神这一事业,源于20年前时任三门峡市委书记一句深情的嘱托。20年前的他对召公一无所知,是在重修召公殿、修建甘棠苑的过程中,他一边建设,一边一头扎进对召公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

这对于一个只有大专文化程度,没有受过历史专业训练的人,是一个多大的难题。

但吴启民有一股韧劲。从1999年开始,一边是对修建甘棠苑的不断的巨额资金投入,一边是对召公精神的深入了解,对召公的有关历史资料了解得越多,越对其人生出敬佩崇拜之心,自己的思想境界也随之一步步登上新的高度。修建甘棠苑,他投入的何止是资金?收集整理召公的历史资料他投入的何止是时间和精力?他创作出不少歌颂召公的诗歌和散文,他投入的何止是从心底汩汩流出的感情?

经过前后整整20年的努力,一座占地20多亩的园林式建筑惊艳于三门峡,一个有勤政廉政思想,有民本情怀的大政治家召公的形象日益清晰地矗立在大众眼前。

设想一下,建设这样一座规模的园林,如果由政府部门来做,得投入多少人力、多少资金?

完成一个近三千年前的历史人物的资料的挖掘整理,并将其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果由学术单位来做,得一个多大规模的课题组,多少年才能初出成果?

但上述两项工作,几乎是吴启民一个人完成的。物质上的甘棠苑,是他设计,他组织施工,无论是楼殿亭阁,还是一砖一瓦,一门一廊,一草一木都出自他的匠心。

精神上的召公,是他一心一念,一诗一文,他的一次次宣讲,得以在不少人心中复活的。

吴启民那个年代发家的企业家,有不少人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大浪淘沙时被淘汰了。那些人,人们“眼见他建高楼,眼见他宴宾客,又眼见他楼塌了。”而吴启民却完成了一个从单纯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家,到既追求经济效益,更追求精神高度,文化高度的文化学者的蜕变。

在这种蜕变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看到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人,改变人的巨大作用。

吴启民做这样一桩事业,所经历的艰难挫折,只有他自己知道,外人几人知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吴启民不是一个完人,他的性格中有其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坚韧,但有时欠缺圆融,不擅应酬,有时得罪人而不自省,有时显得孤高而不近人情。

但是,你越接触他,越觉得他精神境界的可贵,越觉得他社会担当感历史责任感的可敬。他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对弘扬召公精神的开拓性工作,理应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高度支持,高度赞扬。因为这个事业,不是他个人的事业,而是文化的事业,社会的事业,国家民族的事业。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据我有限的接触和了解,还有不少像吴启民这样的民间人士。今天到会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的董事长高林清先生,也是一位企业家,他与吴启民先生痴迷于召公一样,痴迷于有“天下第一廉吏”之誉的于成龙的宣传、于成龙廉政思想的弘扬。他用自己的钱修建于成龙墓,修复于成龙故居,修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将于成龙文化园打造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他与有关专家合作,编辑出版有关于成龙的系列著作,使于成龙的廉政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我们湖南一些民间学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奔走呼号,组织了多次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其中一位中年学者黄守愚是位体制外人士,没有固定的单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职称,但他特别热衷于传统文化,他发起的很多学术活动,在长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纪念思想家、哲学家诞辰400周年,为了船山思想为更多人了解,他编辑的《王船山语要》,并已公开出版。最近他和其他一些学者,包括在座的吕义国教授等人发起,围绕弘扬船山学说这一主题,搞了好几次为纪念王船山诞辰400周年大会热身的小型而影响不小的活动。

近一二十年以来,民间出现了很多以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口号的社团、组织,和个人,在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复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但这股潮流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确实有一部分人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谋取名利,也有少数人怀着政治目的。但这不是这一潮流的主流,客观地说,这一潮流对这当代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起了积极的推动和普及作用。这一潮流让我们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并没有断根,有不少不为名利,不怕困难,在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艰辛地工作的人。吴启民、高林清、黄守愚等就是这样的有使命感,有担当的民间人士。

他们所做的工作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文件的精神。并且他们是先行者,积极推动者。

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涵养作用,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支撑作用。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发的一个系统性的文件。

这一文件的出台,引起了社会良好的反响。

但相对于其他一些文件而言,这一文件无论是从宣传力度上还是在落实程度上,与中央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少地方在让这样的文件睡大觉,看不到任何落实的举措,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明显、不具体。

《意见》中说:“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客观地说,中央所期望的这种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环境还不够宽松宽容,对于一些社会力量包括民间人士所做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有些政府官员看成是他们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社会的事。他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事外,有时还充当反对者的角色。

对于民间人士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予支持、扶助、指导。支持而不是旁观,扶助而不是刁难,指导而不是取代。民间人有时有独感、无助感,因此,我们应该切实站在他们身后,让他们不再孤独和无助。

让我们很高兴的是:这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召公与中国廉政文化”研讨会,河南省纪委,三门峡市委和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表明了三门峡市党委、政府、纪委对召公思想、对廉政文化建设所起作用的高度认同。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当地对吴启民先生二十年来坚持宣传一棵树——甘棠树,一个人——召公,一种思想——召公敬德保民“宁劳一身,不劳百姓”,所做的工作的高度肯定。

我们期待,甘棠苑不仅是三门峡的甘棠苑,不仅是河南的甘棠苑,而是中国有影响力,发挥巨大教育作用的甘棠苑。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欧洲跨文化作家协会已经将甘棠苑作为他们采风和文化寻根的一个基地。我们也期望甘棠苑成为世界华人文化寻根的一个圣地。吴启民先生努力,三门峡党委政府的同志一起助力!(汪太理同志系清风杂志社总编辑、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

来源:清风杂志社

编辑:莫夏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