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纪检人讲故事】刘梅先:老纪检的笔记本

来源:清风杂志社 作者:刘玲 编辑:陈靖 2019-08-28 16:17:11
时刻新闻
—分享—

????????????.png

第一排右起第三人为刘梅先。

???????.jpg

老纪检人刘梅先。

【人物简介:刘梅先,男,生于1938年12月,1980年6月入党, 1980年调入沅江县纪委工作,曾在纪委审理室连续工作16年,沅江市原纪委常委,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1998年12月办理退休手续。】

我从纪委退休已经20年了,到现在仍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源于过去工作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干纪检,来不得一丝马虎,记在本子上更靠谱。

翻开笔记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20字清晰地留在每一页的扉页上,这“20字方针”一直伴随着我的纪检生涯。

我们办案那会儿,下乡是骑自行车或坐船,经常还要走几十里路,通讯设备不发达,为了取证,经常要卷着铺盖下乡,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更没有录音笔、便携记录设备,所有的资料、信息全靠记录在笔记本上。

我记得自己是1980年调进县纪委工作的,当时全国纪检工作刚刚恢复不久,人手特别紧张。来纪委工作不久,就遇上了一个大案子,群众写匿名举报信,反映当时我们县里一个区的领导干部在杨树采伐中搞贪污,举报信只写着“大官大树,小官小树,将集体的树送私人”。这个信访件下转后,领导们非常重视,纪委副书记贺国华同志带上我和抽调的2名同志,抄起笔记本就奔向了乡里。

大官是什么官?树是哪里的树?信访件的表述特别模糊,又是匿名,查办压力很大。我们专案组制定了“投石问路、深入群众、寻树定材、彻查财务”的调查方案。最开始走访群众并不顺利,大家都不敢讲,生怕讲了得罪人,又怕讲了要担责。

我觉得工作难以开展下去,心里有了畏难情绪,就把这样的担忧写进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案情调度会上,贺书记看到了,他教育我们,办案子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证据确凿。遇到困难不要怕,要有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精神。

正是“证据确凿”这个核心要求为我们办案找到了突破口,我们转而从“量树兜”开始切入案情,扎扎实实地统计树兜搞了一个多月,让群众感到“这是正儿八经要搞个水落石出”。再上门走访群众,态度就大不一样了,有的主动来找专案组反映情况。经过3个月认真的调查,终于还原了当时该区副区长和水利会干部集体私分国有林木的问题,相关人员受到严惩,群众拍手称快。

从事办案工作两年后,我因为性格细致稳重,安排到审理室工作。刚到审理室第一天,主任就对我说:“作为纪检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口,我们百分之一的失误,都可能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失败。一定要牢记‘20’字方针,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一身正气、充满底气。”

为了把住关口,学习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是我们的基本功,从党的理论到政策法规,从财会知识到案件查办……凡是有益于工作的我都学习摘抄,积累了十几本厚厚的学习笔记。

“案件审理要认真,通读案卷第一遵。三看三查要仔细,证据不足要补充……”这是我做的工作笔记,也算是过去我和同志们并肩作战的经验总结。

我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1996年11月获得《益阳市党纪政纪条规知识竞赛一等奖》的荣誉证书,之所以一直保留着这张证书, 是因为荣誉的背后有一段难忘的回忆。

那一年,我58岁。在接到参加市里组织的党纪政纪条规知识竞赛任务后,我铆足较真的劲,白天督查灾后重建工作,晚上就拿出那些厚厚的学习笔记本认真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连市纪委的领导都很惊讶,“想不到58岁的老同志还能来参加知识竞赛,并且能获得这么好的成绩!”

从纪委退休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整理我的工作笔记,对自己的工作来了一个全面的检查。纸张有破损的,我用透明胶把小块白纸粘贴,像衣服打了一个补丁;有的文字褪色模糊了,我用笔重新添上;因工作忙、记录不详细的事件,我也补充完整了。

现在,老百姓对纪检监察工作满意度、期望值很高,我只希望,新时代的纪检人能把我们过去较真、严谨的作风发扬下去,守初心、担使命,当好党的忠诚卫士。(整理人:沅江市纪委监委 刘玲)

来源:清风杂志社

作者:刘玲

编辑:陈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