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尊老敬贤的传统节日里,红网时刻新闻联合省委老干部局推出《潇湘银辉》栏目,走近这些可敬可爱的集体与个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历经岁月长河不改的灼灼初心,那份退休不褪色的奉献担当。

中建五局离休干部朱东生。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曾拥璇 视频 陈啸鼎 长沙报道
2025年,92岁的朱东生坐在椅子上,双手平放。这双手——握过枪,背过药箱,绘过图纸。
七十余载光阴如流,他的记忆却依然能清晰地穿过历史的硝烟与尘土,精准地抵达每一个信仰闪光的时刻。
“大家欢天喜地。”回忆起1949年10月1日,老人眼中泛起光彩。那天,他和战友们行军至湖南常德,听见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我们心想的是,赶快解放全中国,加快建设新中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这份朴素而炽热的愿望,是那一代人的信仰,也是他一生的注脚。
一次抉择,从“有口饭吃”到“人民子弟兵”
1933年,江苏省宝应县的一个贫苦农家,朱东生在此出生。
“水稻每年种一次,洪水一来就容易淹没稻田,水都有半身高,我们要坐在大盆里面划到岸边。”洪涝,是刻在朱东生童年记忆里的伤痕。在那个大多数人吃不饱饭的年代,他只读了几年私塾便被迫辍学。
只为“有口饭吃”,年少的他,投奔在外的哥哥姐姐,成为国民党的一名看护兵,给病人换药、绑绷带。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上海解放——他亲眼看见,入城的解放军为不扰民,整齐地睡在冰冷的马路两侧。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人民的军队。”朱东生回忆道,当时许多青壮年深受触动,纷纷志愿参军。
16岁的他,也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加入了这支队伍。
“他们看我只有一件衣服,老同志就一人送我一件衣服,还给我安排睡觉的地方,给我发了一支小马枪。”部队的温暖,深深抚慰了这个少年漂泊的心,由此,朱东生当了3年通信员。
最让他难忘的,是行军途中,饭碗被河水冲走,指导员默默把自己的碗递给他。
一座深山,为三线建设挥洒汗水
1956年,新中国建设的浪潮奔涌向前。朱东生响应号召,奔赴贵州的连绵深山,投身于隐秘的三线建设。
兵工厂在与世隔绝的山坳里,没有重型机械,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全凭建设者们肩挑背扛。“但大家干劲十足!新中国站起来了,我们都觉得扬眉吐气,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朱东生主要负责工区的医疗保障,常常在深夜被敲门声唤醒,背起药箱,打着手电,穿梭在湿滑的山路与各个工区间。
“保证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就是保证了工程工期。”问及那时的信念,他脱口而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从无到有,建起一所职工医院
1972年,朱东生随中建五局转移到湖南长沙。三年后,组织交给他一个任务:筹建职工医院。
“没有人员和设备,我也不想给领导添麻烦。”没有现成的设计,他就自己伏案画图纸,自学画设备图样本、自制桌椅板凳……一步一步把医院建设起来。
“我们这个医院,不光是为了中建五局职工,也是为了广大农村农民和工厂职工,为人民看病方便,我觉得很有意义。”就这样,从无到有,后来慢慢地增加了专业人员,职工医院慢慢建立起来。
后来,他一手筹建的职工医院服务范围扩展至40多个单位。“看到医院能帮助的人越来越多,我觉得自己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了,干劲就更足了。”
1974年后,他先后任中建五局卫生处副处长、处长。
1976年夏天,唐山大地震的消息传来。朱东生带领15人医疗队奔赴灾区。“那时候天气热,我们吃的是飞机空投的干粮和当地准备的稀饭,没有条件洗漱,平常就铺着稻草休息。”
他们在唐山坚守了三个月。在帐篷里给受伤者做手术,为老百姓做心理疏导,同时做好宿舍区的防疫消毒工作。
一个遗憾与一句寄语
一生辗转战场、深山、灾区、医院,朱东生最大的遗憾是,没受过高等教育。
这份对知识的渴求,最终化作了对年轻一代最真挚的寄语。“现在的年轻人,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问他这一生信奉什么,他答得毫不犹豫:“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落实在行动上。”
而那双见证了近一个世纪变迁的手,如今静静放在膝盖上,已布满皱纹,也写满了奋斗。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曾拥璇 陈啸鼎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