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慈利县:“自筹自建自管” 山区破解“望水兴叹”难题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吴伟 编辑:黄舒婷 2025-11-03 18:35:08
时刻新闻
—分享—

01 张家界市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马鞍村_副本.jpg

张家界市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马鞍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娜 摄影 吴伟 慈利报道

“家住澧水边,终于喝上了澧水。”这是张家界市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马鞍村76岁的老人龚汉铣最深刻的感受。

甘堰土家族乡马鞍村和水沐峪村是典型的偏远山区,全年大部分时间用水有保障,但是遇到干旱和枯水季节,部分地方要通过送水来保障饮水安全。近年来,马鞍村和水沐峪村通过自筹、自建、自管农村小型供水工程,成功破解农村偏远山区季节性缺水难题。

02 马鞍村先后建成提水、供水、水质提升三大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1108人的饮水问题。_副本.jpg

马鞍村先后建成提水、供水、水质提升三大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1108人的饮水问题。

政府引导,自筹自建显智慧

站在马鞍村海拔585米的山顶远眺,碧绿的澧水从山脚下流过。因有近400米的落差,以前村民只能“望水兴叹”。

“落差太大,河水难引上来,降水也存不住。”慈利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寇伟说,马鞍村地处喀斯特和页岩地貌区,地质结构如同“筛子”,存不住水,也聚不了水。

“过去,我们主要靠屋顶收集自然降水,或者去塘里挑水。”在村民宁克任家屋后,一根长水管一头连着屋顶,一头接到地上的水池。与马鞍村一山之隔的水沐峪村,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针对村民们的“渴望”,慈利县水利部门多次深入当地进行地质勘探,并结合地形地貌和村民居住分布特点,对管网建设进行了科学化、精细化的设计,引导村民发挥“主人翁”精神,激发内生动力,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

“工程难度大,施工成本高。”寇伟说。钱从哪里来?

自筹,破资金之困。马鞍村整合县水利局、县委组织部的项目资金,积极发动乡贤捐资以及村级自筹,顺利筹集到235万余元。水沐峪村则利用县水利局的20万元启动资金,采取“政府投一点、群众筹一点、成功人士捐一点、整合资金补一点”的方式,解决了资金难题。

自建,降成本支出。在工程建设中,两村充分发动村民,将“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例如,水沐峪村组织本村具备水电技能的村民以半工价参与施工,鼓励村民以半义务、半报酬形式投工投劳,仅在机械、劳务及设备安装方面就节约了工程款近百万元。

从2023年起,马鞍村先后建成提水、供水、水质提升三大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1108人的饮水问题。水沐峪村投资199万元,新建抽水泵房、铺设管道、蓄水池,全村2765人饮水不再愁。

03马鞍村村民龚汉铣家里用上了自来水,笑容满面.jpg

创新管护,自管自营润民心

农村小型供水工程建设是基础,管好是关键。慈利县水利部门主动作为、精心指导,引导村两委创新管护机制,发动群众自管自营,让清水长流。

“供水工程建设不易,大家都十分珍惜。”马鞍村党支部书记田伟说。在工程建成之初,县水利部门就和村里提前谋划,确保了工程不仅“建得好”,更能“长久用”。

马鞍村距离县城远,来回一趟约3个小时。“‘远水解不了近渴’,日常运行、维修需要专人。”田伟说,马鞍村大胆迈出市场化步伐,成立慈利县马鞍村供水有限公司,实行专业化、公司化运营,聘请具备水电技能的本村村民作为技术维修员,第一时间提供维修、服务等。

目前公司月收益约8000元,完全能够覆盖日常运行和维护成本,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成为农村小型供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营的标杆。

水沐峪村则创新采用“村集体+群众”的共管模式,设立用水户协会,明确管护职责,强化村民的节水意识和设施保护意识,使工程维护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责任,确保工程能够长期惠及于民。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慈利县马鞍村和水沐峪村是湖南解决农村供水季节性缺水问题的缩影。今年,湖南正全力开展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攻坚,创新建设投入和运行管护机制,大力实施小型工程标准化建设和管护,确保工程不仅建得好、更能管得好,让农村偏远山区百姓长年稳定喝上甘甜的“幸福水”。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吴伟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55/95/154038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