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省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智库成果发布会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长沙报道
10月16日,2025年湖南省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智库成果发布会上,一份聚焦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报告引发关注。
这份由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张媛团队发布的《建强创业“智囊团”:推动我省创业导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创新提出了“创新创业导师效能指数”(EIEM指数),并构建相应量化评价模型,为评估导师服务效能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资源困局:“顶尖导师争破头”与“初创项目无人问”
湖南省目前已组建300名省级创业导师团,建成49家大学创业指导工作室。课题组聚焦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导师服务效能,通过多维度问卷调查、随机深度访谈及综合研判。
“随机抽查21个基金投决项目,90%要求李泽湘、向文波、付玲等知名导师。”张媛在发布现场直言,大量早期、探索期的初创团队最需要指导,但他们的“不成熟”状态难以吸引顶尖导师的深度投入。
此外,创业团队方处于“救火”状态,问题层出不穷。他们需要的是“随时响应”,但这与导师的时间安排冲突。
这种资源与需求的错配,张媛分析,来源于供需的根本矛盾。
除了供需匹配不精准,课题组还发现了存在信任与关系壁垒,动机与期望错位、创业导师效能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创业团队与导师的匹配,本质上是一个高度非标、重度依赖信任、需要长期投入的‘慢关系’建设过程。”张媛表示,而目前主流的匹配方式是标准化、快速、轻量级的,这种内在矛盾导致了“难以深入”。
路径重构:从“门诊”服务到多元激励
面对多重挑战,报告开出系列系统性改革的“药方”,其核心是构建创业导师效能评价体系(EIEM指数)。
该指数在全国首次实现导师效能的多维度量化表达,为区域政策评估、导师激励机制设计及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指数结果揭示了湖南省导师效能的“地理密码”。张媛介绍,全省导师效能呈现“核心集聚—梯队推进—末位待补”三层次分布结构。长株潭、岳阳等地集聚效应明显,而边远地区指数相对偏低。
在此基础上,报告建议:
打造“一站式”导师服务平台,推出“门诊”接待服务模式,促进跨区域资源共享。张媛说,这样,创业学生能像预约专家号一样,自主选择合适导师。
同时,也要完善多元激励机制,将服务实效纳入职称评审,推行导师优先跟投与成果转化奖励,开展优秀导师评选。
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定期考核调整导师队伍,建立“EIEM导师效能评价体系”,完善退出机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良性生态。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