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爱国(左)和村民一起查看庄稼育种长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报道
2024年春节,郴州市临武县两广村的村民广场上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60岁的村支书欧爱国站在新修的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看着孩子们追逐嬉闹,远处光伏板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这个曾经“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的湘南山村,如今有了标准篮球场、垃圾分类站和5G基站。
42年前,当18岁的欧爱国接过村会计账本时,账面上只有3.6元现金和一堆白条。村部土墙上“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已经斑驳,而更斑驳的,是村民眼中的希望。
“锅底村”的生死突围
两广村由大广村与邻近的小广村合并而成。大广自然村的地形像一口倒扣的铁锅,被当地人戏称为“锅底村”。
83岁的村民欧土成至今记得1993年那场暴雨:“水漫过门槛,灶台成了鱼塘。”县志记载,这里“十年九涝”,而担干岭自然村却极度缺水,村民用同一勺水轮流洗脸,最后的水还要喂猪。
1982年冬,刚上任的欧爱国带着村民用钢钎凿山。没有炸药,就用柴火烤热岩石再泼冷水,让石头崩裂。修到一处悬崖峭壁时,20多人用麻绳捆着腰悬空作业。
整整十年,这条挂在峭壁上的“天路”才通向山外。通车那天,老支书林兴宋蹲在路边哭了——他年轻时去镇上卖粮,曾连人带筐滚下山崖。
2016年,欧爱国揣着地质图四处奔波,终于争取到350米泄洪隧洞项目。施工队摇头:“这地形钻机进不去。”他带着村民用最原始的办法——在岩壁上凿出炮眼,一锤一锤往里楔。
隧洞贯通那天,洪水顺着新渠奔腾而去,老会计欧兴兴悄悄量了水位:“比1998年洪峰低了1.2米。”
“欠债村”的逆袭密码
小广村的伤疤藏在袖口。2014年两村合并时,村集体欠债48万元。欧爱国通过各方筹集资金,建起第一座小水电站。
村民大会上,他掰着指头算账:“一度电卖2毛,一年就是3万块。”但更大的转折发生在2018年——国网光伏扶贫项目落地,欧爱国带着党员连夜平整出30亩荒坡。如今,这些“蓝板板”每年发电收入超过20万元。
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村里把1200亩山地流转给返乡能人欧军辉种临武柚。站在滴灌系统前,这位“新农人”点开手机APP:“湿度低于60%自动浇水,比打工强多了。”
2023年,两广村人均收入突破1.8万元,比合并前翻了四番。最让欧爱国自豪的是,2010年,村小学新建的三层教学楼里,第一次有了专业美术老师。
欧爱国在地里劳作。
“刺头村”的文明涅槃
1991年的治村日志里,欧爱国记着:“今天调解第38起纠纷。”当时村里偷盗成风,连镇派出所所长都说:“进两广村得戴钢盔。”
转机来自一场“砍树风波”。欧爱国的堂婶偷砍后龙山的杉木,他当场开出了当时的天价罚单——200元。堂婶拎着菜刀闯进村委会,他掏出工资垫上罚款。
村民欧小明回忆:“那以后,再没人敢动公家一棵树。”
现在的村规民约展览室里,保留着1995年制定的第一版“四十不准”:不准赌博、不准砍伐、不准污水直排。2023年修订时,新增了“不准网络诈骗”“要赡养老人”等条款。
走在青石板村道上,72岁的欧春桃指着家家户户门前的“星级文明户”牌子:“连狗都认得保洁员,追着垃圾车跑。”
“崖柏”一样的人生
欧爱国的办公室抽屉里,锁着一沓病历。2023年颈椎置换手术后,医生要求卧床三个月,但他第七天就戴着颈托,出现在光伏项目工地。妻子陈满香红着眼眶:“他腰上绑着钢板那几年,半夜疼醒了就爬起来写规划。”
这位省人大代表至今保持着徒步走访的习惯。他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早上露水鞋,中午汗水衣,晚上泥水裤。”
2024年感动湖南颁奖词这样评价他:“一个人,一辈子,一场移山接力的开场哨。”
暮色中的两广村,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欧爱国站在村委会二楼,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冷链物流基地。那里,将诞生村庄的下一代产业传奇。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村民为化名)
【记者手记】
在短视频重构乡村记忆的今天,两广村的故事像一册发黄的线装书。欧爱国们的坚守诠释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没有神笔马良,只有铁杵成针。当我们在讨论“乡村消亡”时,这些崖柏般的守望者正用年轮作答。
【人物档案】
欧爱国,男,汉族,196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南强镇两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湖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24“感动湖南”年度十佳人物等诸多荣誉称号。
1982年3月,欧爱国同志开始任村委秘书兼会计,1991年3月,提任村支书至今。担任村干部以来42年如一日,他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初心使命书写在山山水水,把忠诚担当播撒在田间地头,使两广村实现了由弱到强、由穷到富、由乱到好的蝶变。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代宏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