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梁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长沙报道
“五一”节前,湖南省磁浮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梁潇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湖南国资系统的骄傲,更是国家层面对以他为代表的磁浮第三代领军人的肯定。
作为湖南轨道交通集团的年轻技术骨干,梁潇见证了湖南磁浮交通发展的重要历程。在多个关键时刻,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不妥协、不服气”,凭借创新“秘笈”——深厚的专业积累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科学实践精神,一次次刷新行业新高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良好口碑。
从多地“配对”到标准化批量生产
磁浮交通涉及出行安全和高品质的服务,轨道的安全性、可用度、可靠度、可维护性是关键。
长沙是全国最早一批研究磁浮技术的城市,2014年,梁潇作为技术牵头人,开始负责全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磁浮铁路长沙磁浮快线的设计、施工、新增车制造调试的技术总体工作。当时的行业背景是,磁浮技术领域被外国长期垄断,国内自主研发几近空白。
长沙磁浮快线于2014年5月开工,湖南省政府按计划给了18个月的建设工期。时间紧,任务重,梁潇和团队沉下心进行艰苦的研发攻坚,他提出“轨排高精度批量生产方案”,将轨道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建设期间,最让人头痛的是,当时湖南钢铁厂家没有磁浮项目所需的轨排钢材,而当时政府部门给的时间是“2015年10月浏阳河以西段要实现运行”,如果到时候车开不了,那可就“筐瓢”了。
梁潇和同事们在工程现场研讨。
“没办法,我们只有四处找合适的轨排材料。”梁潇对记者说,彼时工程遇到了很大困难,他和同事们一起四处寻找合适的生产厂家,“我们到过甘肃的天水,山西的平遥,在四川德阳的时候,甚至找了几十家加工厂。”最后集合四个地方的力量共同生产高精度轨排,当时6200多根轨排所需钢材,每一根都要进行三维设计并进行“配对”,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是梁潇和同事们咬牙坚持了下来,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了工期。
“后来到了凤凰磁浮工程的时候,我们实现了标准化设计,不需要再配对,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梁潇回忆说,当时研究开发了一套铣床,原来一次只能铣一个面,技术创新后一次能铣多个面,而且全部在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进行,到凤凰磁浮建设时轨排造价成本下降了,施工效率也成倍提高。
在长沙磁浮快线项目建设中,梁潇和团队总计完成200余项技术升级,让国产磁浮列车的安全性、稳定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车轨桥耦合共振抑制技术”,破解了列车高速运行时的抖动难题,以99.99%的正点率和100%的运行兑现率,在中速磁浮列车领域遥遥领先。
“160公里时速”目标“霸蛮”实现
梁潇的另一个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战绩”,是将磁浮从“120公里时速”提高到“160公里时速”。
2016年,梁潇牵头开展第二代快速磁浮系统攻关,仅用4年时间,在2020年实现最高测试速度达160.7km/h,刷新了世界纪录。
在这4年的攻坚期里,梁潇组织来自全国20余家顶尖科研院校与企业共500余名科技工作者组成“国家队”,按照“方案设计、设备试制、系统集成、试验验证”四个阶段展开科技攻关。
此时的磁浮提速级别,“全世界都没有这样干过”。技术出来后,没有地方试车,梁潇和同事们只得在长沙磁浮快线申请“晚上开天窗”,做两个小时的实验。
梁潇和同事们在磁浮列车上加班工作。
“大家都紧张,当时请了轨道、供电、交通等四家单位的人来,从各个系统计算,像做耐力测试一样,先跑小的。”梁潇说,时速到了140公里的时候,有专家说“可以了,这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大家并不满足既有成果,继续朝“时速150公里”进军。
“时速到150公里的时候,我们做了三次实验,才稳定好。有领导说见好就收,但是我们还是坚持继续往下做。到2020年4月,做到时速155公里,发现没有浮起来,震动很大,测试方说不能做了。我们就在车上认真分析,发现并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做实验过程中操作过急。”经过激烈讨论,梁潇请求“再给一次机会”。
2020年4月27日深夜,长沙磁浮基地灯火通明,一位工程师正凝视着磁浮轨道设计图喃喃自语:“我们再进行一次试验,这是没有人走过的路,我们一定要走一次!”
4月28日0:08分,当监控屏跳出160.7km/h字样,整个车厢都沸腾了,这是中国首列商用磁浮列车跑出的新速度!新的“中国标准”诞生了!
那位深夜进行实验的工程师,正是梁潇。
试验成功后,梁潇组织编写全国首部160km/h快速磁浮设计标准,推动技术转化应用,相关科技成果运用到凤凰磁浮项目、长沙磁浮东延线、长沙至浏阳市域铁路中。湖南磁浮就此划下“1860轨距”“160公里时速”两大行业标准,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更树立了磁浮产业的“中国标准”。
重塑产业生态,瞄定“一亿元工程”
2024年,面对交通造价水平相较其他制式无竞争优势的行业难题,梁潇带领团队展开系统性重构。
通过优化设计参数、革新施工工艺等技术创新,梁潇带领团队将每公里造价降低25%至1.5亿元/公里,为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节约造价投资20亿元,仅凤凰磁浮项目便节约了1.47亿元。
2025年,为达到更高目标,他不再满足迭代式创新、渐进式创新,而是锚定1亿元/公里的目标,开始对现有体系开展革命式创新的系统重构。
“如果做到磁浮比轻轨造价还低,这样将会有很大的市场应用空间。”梁潇说。
现场调度和讲解。
从2014年担纲长沙磁浮快线建设技术带头人,到2022年作为项目总监推动全国首个“磁浮+文旅”项目——凤凰磁浮快线建成通车;从2016年牵头组织国内20余个顶尖技术团队联合攻关新一代商用中速磁浮交通系统,到2024年带领系统总体组全力推进快速磁浮交通系统集中攻关,梁潇在磁浮研究领域的步子越走越坚定,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国际磁浮大会执委(中国共四人),梁潇为湖南争取到2022年第25届国际磁浮大会举办权,主导建立我国首部快速磁浮设计施工地方标准,并攻克快速磁浮车轨桥耦合工程化难题,形成众多快速磁浮标准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产生了显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我们开展的多是首创工程,没有行业经验可以借鉴,但我想只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把自己对理论的研究,应用到实际工作上去,就会有收获。”梁潇谈起这些年在磁浮交通领域的奋斗经历,深有感触,“创新者生存,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为创新而生,推动产业进步,这条路我们应该选对了。”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