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平在农田里查看水稻长势。资料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2010年的夏天格外炎热。湘潭县一个农家小院内,一场关于辞职的家庭会议正在召开。
当彭水平平静地说出“我要辞职回乡种田”时,现场瞬间鸦雀无声。家人们的表情凝固在惊愕与不解之间,母亲更是担忧——自己年仅34岁的副校长女儿,放着铁饭碗不要,为何要回乡当“泥腿子”?
破茧:从三尺讲台到万亩良田
彭水平至今记得那个改变她人生的傍晚。
夕阳西下,她站在仓冲村的田埂上,望着大片撂荒的耕地。野草疯长得比人还高,几只麻雀在荒田间跳跃。“这么好的地,怎么就荒了呢?”这个问题像根刺,深深扎进她的心里。
辞职的决定在家里掀起轩然大波。母亲哭着说:“我供你读书不是让你回来种地的!”但更残酷的打击还在后面——第一年承包的400亩水稻,因为缺乏经验,遭遇稻瘟病袭击,损失近百万元。
那个雨季,彭水平整日泡在泥水里抢救稻苗。雨水混着泪水在她脸上流淌,指甲缝里满是泥垢,纤细的手指被农药灼得脱皮。
最绝望的那个夜晚,她独自坐在田埂上,望着被病害吞噬的稻苗,第一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但第二天清晨,当她看到村里七十多岁的李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给她送早饭时,所有的委屈都化作了力量。“李奶奶说:‘闺女,别灰心,我们相信你。’那一刻,我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突围:科技点亮田野新希望
转机出现在2013年的那个春夜。彭水平蹲在试验田里,在手电筒光束照射下,新型杂交稻的秧苗泛着健康的绿光。
经过三年摸索,她终于总结出“六统四定”管理法。但推广之路依然坎坷——老农们嗤之以鼻:“种了一辈子地,还要你个丫头教?”
记得第一次开技术推广会时,偌大的村委会只来了五个人。
彭水平没有气馁,她挨家挨户走访,在地头示范。最困难的是说服村里最固执的王老汉。那天,她在他家田里蹲了一整天,手把手教他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老人起初爱答不理,直到稻子抽穗时,他家的产量比往年多了三成。
2015年的特大旱灾成为命运的转折点。当周边农田龟裂绝收时,彭水平的稻田却因科学灌溉依然金黄饱满。
收割那天,村里最固执的老把式王老汉蹲在地头,颤抖着手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老泪纵横:“闺女,是我错了……”这一幕,被村里人传为佳话。
腾飞:智慧农业的星辰大海
2018年冬天,彭水平做出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抵押房产贷款千万,引进智能农业设备。银行信贷员反复确认:“彭总,您真要押上全部身家?”
彭水平坚定地说:“相信我,这是农业的未来。"
安装设备那天,暴雪封路,她和工人们肩扛手抬,把设备一件件运进田间。冻伤的手指至今遇到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最艰难的时候,合作社账户上只剩3万元,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彭水平悄悄变卖了结婚时的金首饰,才渡过难关。
付出终有回报。智能化育秧工厂建成后,产能翻了三番;“海陆空”植保系统让农药使用量减少40%。
2020年,当其他农户为大米滞销发愁时,彭水平的“云端农田”却通过电商将大米卖到全国,销售额逆势增长30%。
反哺:乡村振兴的薪火相传
如今走进仓冲村,会看到这样动人的画面:
晨曦中,彭水平手把手教留守妇女操作无人机;暮色里,她在“集市代表联络站”倾听百姓心声。曾经不理解的亲朋,现在是她最得力的助手;当初反对的母亲,成了合作社的“义务宣传员”。
最让彭水平自豪的是村里的变化。曾经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整齐的小楼,泥泞的村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村里的留守儿童中心书声琅琅,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办起了农家乐、电商服务站。
“记得第一个回乡的大学生小张,现在已经是我们的技术总监了。”彭水平笑着说。
去年冬天,村里举办丰收节。看着舞台上孩子们表演《在希望的田野上》,彭水平湿了眼眶。十五年前那个站在荒田边的决定,如今已化作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活动结束后,她独自走到田边,捧起一抔泥土,熟悉的芬芳让她想起这些年走过的每一步。
【人物档案】
彭水平,女,1976年10月出生,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湖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种粮大户和“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湖南省十佳农民,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2010年弃教回乡加入水稻合作社,敢闯敢试,率先推广“海陆空”植保器械联合作业,实行智能化种田。带领300多个农村姐妹组建协会抱团发展,帮助1700名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带动4000名社员年创经济总收入5000万元,曾帮扶804户贫困户走出困境。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