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场关于缅怀与传承的旅程,这是一次对革命先烈的深情致敬。清明节前夕,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特别策划《我们记得》,这里有亲人的热泪、手绘的深情、遗物的温度、守护的执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滚烫的心,去铭记那些伟大的名字,去传承那些不朽的精神。因为,我们记得,他们从未离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夏文颖 湘潭报道
“光伢子,姐姐又来看你了。”
广西凭祥匠止烈士陵园,66岁的曾建平跌坐在曾术光烈士墓前,早已泣不成声,一遍遍唤着弟弟的小名。苍老的手抚过墓碑上冰凉的相片——那是弟弟19岁的模样,眉清目朗。
烈士墓前,她一身军装依旧鲜亮,恍若1980年那个接过弟弟钢枪的清晨。
1979年2月17日,参军仅一个多月的曾术光在边境作战中光荣牺牲。
“我就是要接过弟弟的枪,保家卫国,往前冲。”1980年4月,曾建平穿上与弟弟同款的65式军装,继续守护着祖国的南疆。
这是她接枪入伍后的第45年,是弟弟曾术光长眠离开的第46个春天。
“等我穿军装回来见你们!”
“四十六年了……你说要穿军装回来见我们啊……”言语间,曾建平的掌心紧紧贴着“曾术光”三个字。
这场相见,她用了三天时间。3月19日至21日,她从湖南湘潭来到广西凭祥,辗转汽车、高铁,跨越一千多公里,在侄儿的搀扶下终于抵达。
无数个午夜梦回中,曾建平最常梦到的是弟弟曾术光入伍前的场景。
1979年1月,寒风卷着枯叶扫过晒谷场。在河口公社中湾大队的饯行饭桌上,19岁的曾术光身着浆洗得发白的蓝色学生装,身姿笔挺如竹。“姐,我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来,报效祖国,回报父母!”
曾建平没说话,只把怀里崭新的白衬衣又往包袱深处塞了塞。这件白衬衣,是她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踩着结霜的田埂挑菜步行十余里,用攒了半年的毛票换来的。
“部队里冷,贴身穿着暖和。”曾建平叮嘱弟弟,声音发颤。曾术光解开包袱,将白衬衣轻轻覆在大哥补丁摞补丁的旧棉袄上。
“部队里有衣服穿!等我立了功,穿军装回来见你们。”
“只要敌人来,我就敢打!”
在接到曾术光牺牲的消息前,家中先收到的,是幺儿在上战场前写下的一封家书。
彼时他参军不足月余,所在部队接到命令,从衡阳急赴广西,借住在当地老乡家中。
友谊关的夜浸在浓稠的墨色里。白天要训练,晚上曾术光就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将对亲人的思念、对建功立业的畅想,一字一句全部揉进了这篇整整三页的家书里。
“亲爱的爸爸妈妈,马上就要打仗了。在战场上,我会勇往直前,我会不怕的。只要敌人来,我就敢打!我一定会立下战功,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
烈士曾术光在煤油灯下写下的一封家书及其生前照。
家书末尾的墨迹被晕染成暗褐色,如同他未曾言明的牵挂,在八桂大地的晨雾中辗转飘零。
这封家书,在上战场前交由当地老乡,辗转1038公里,在1个月后的雨季叩开湘中老宅的木门。
“幺儿出息了!”不识字的父母捧着信,催曾建平一遍遍地念。
那时的父母捧着信,一遍遍摩挲纸页上的字迹,浑然不知这封浸满思念与热忱的家书,早已成了幺儿与人间最后的诀别。
"我要接过弟弟手中的那杆枪"
此后的半年里,家人再没收到曾术光的任何消息。直到1979年8月,部队同志带着褪色的蓝布包袱敲响院门。
包袱里是两件崭新的军装和一床补丁摞补丁的军被,那是曾术光仅存的遗物。
第二天,湘潭县河口公社中湾大队为曾术光举行追悼会,周边大队上的村民、学校的学生,陆续来了上千人,他们一同为这位年轻的战士送行。
追悼会上,曾建平代表家属进行发言。“弟弟已经牺牲了,我要接过他手中的那杆枪,保家卫国,代替他继续往前冲。”
在父母的支持下,1980年4月,曾建平在湘潭县应召入伍,继续守护着祖国的南疆。
临行前,母亲紧握着她的双手:“建平啊,你弟弟没走完的路,你要替他走下去。”
这个贫穷却又坚毅的家庭里,出现了第二位光荣的中国军人。
2024年,在湘潭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凭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曾术光烈士的墓地在广西凭祥匠止烈士陵园建成。
那套弟弟还未来得及穿上的军装,曾建平熨平褶皱、折叠整齐,将它放进了弟弟曾术光的墓中。她又连夜翻出弟弟的初中毕业照,托人添上领章帽徽,让他如愿“穿”上了军装。
远处青山如黛,春风掠过陵园成排的松柏,将几片嫩绿的新叶卷到曾术光的墓碑前。
曾建平忽然想起46年前那个清晨——弟弟背着包袱大步流星走向村口,阳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边,19岁的少年在晒谷场上喊:“姐,等我立了功,穿着军装回来见你们!”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夏文颖
编辑:丁斯斯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