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追梦人 | 胡明秋:一颗黄豆 “磨”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红网 作者: 彭舒婷 李丽璇 欧阳琬 编辑:丁斯斯 2025-09-09 18:06:2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为宣传湖南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政策,讲好返乡创业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创业者风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开设《乡村追梦人》第六期专栏,以笔为犁,深入挖掘新农人在村口致富,在家门口就业典型,把镜头对准以创新创业为支点,撬动基层效能、激发人才活力、厚植产业潜力的这些人、这些事,书写湖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图片1 乡村追梦人.png

胡明秋和湘潭非遗美食花石嫩香干。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彭舒婷 记者 李丽璇 实习生 欧阳琬 湘潭报道

在湘潭县排头乡的现代化车间里,胡明秋手托一盒刚出箱的香干——洁白如玉、水润弹嫩,却不散不裂。这正是湘潭非遗美食花石嫩香干。

“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这句话在花石人心中分量格外重。而胡明秋用了整整十年,让这口“舌尖上的乡愁”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回乡:从打工者到“豆腐学徒”

“在广东打工那些年,最想的就是这一口地道的花石香干。”胡明秋是土生土长的花石人,早年做过修车、搞过湘莲生意,在外漂泊越久,想把家乡味道推广出去的冲动就越强烈。

2014年,他毅然返乡,拜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华,从头学做豆腐。磨豆、点卤、压榨……每一步都是手艺,更是“修行”。

三年后,他创办了韵味石磨豆腐厂,专注生产花石嫩香干。2020年,公司正式命名为“忆湘”——“忆,是记忆中的味道;湘,是我们湖南人的根。”

从一间磨坊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小规模企业、规模企业,直至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胡明秋始终坚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乡村振兴创新的初心,把一块小小的香干,做成了有分量的乡村产业。

守艺:用现代技术留住“老味道”

从黄豆到香干,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在这间厂房里悄然交融。

胡明秋坚持选用蛋白含量45%以上的湖北黄豆,和花石当地的深井水。但在制作上,他大胆创新:冰水泡豆、蒸汽煮浆、机器人点卤、定量恒压成型、双重灭菌保鲜……十余道工序几乎全部实现自动化。

“机器人点卤替代人工,恒压技术替代千斤顶。”他站在自动化设备旁语气坚定,“这样做出来的香干才能既嫩又韧,豆香浓郁,还能保质更久。”

“我计划申请建立一个年产值达2亿~3亿的豆腐生产基地,专注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致力于打造地标性产品”,胡明秋希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想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模式,将豆腐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振兴:小香干做成大产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能在家门口上班,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有稳定收入,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42岁的周平一边熟练地打包香干一边说道。在忆湘,像她这样的员工还有上百人。

公司目前带动就业100余人,间接带动超1000人,员工月平均收入超过5400元,并全部缴纳医疗和养老保险。

胡明秋不仅成了乡亲口中的“新乡贤”,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从泡豆到包装、从操作到品控,全方位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

从一片嫩香干做起,忆湘食品通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引擎作用,卖好产品,造好品牌,在这份坚守和创新中,让不少人通过忆湘食品实现“家门口就业”,靠着稳定收入戴上了“增收帽”,带动农民工就业1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

“我们的员工月平均收入超过5400元,并完善了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这一片片凝聚匠心的小小香干,实实在在撑起了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

公司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岗位实践”活动,从泡豆技巧到包装规范,从设备操作到品质把控,全方位助力员工提升职业技能,让大家在岗位上能成长、可发展,真正实现村民就业增收、技能提升“双丰收”。

从一颗黄豆到一方产业,从一味乡愁到一项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实践——胡明秋用十年时间,把一块香干做成了有温度、有厚度、有未来的事业。

他是非遗传承的守艺人,也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我们要让更多人通过这口香干,记住湖南,忆起家乡。”胡秋明说。

来源:红网

作者: 彭舒婷 李丽璇 欧阳琬

编辑:丁斯斯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3/91/152680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