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7月,湖南装配式建筑产值达1940.8亿元,同比增长97.6%。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长沙报道
湖南的工地上,建筑不再是砖瓦堆砌,而是变成了一场高科技的“拼装游戏”。2025年1-7月,湖南装配式建筑产值达1940.8亿元,同比增长97.6%,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64.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系统性推进的结果:从链长每周调度到“周研究、月调度、季分析”的工作机制,在政策、技术和市场三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湖南装配式建筑产业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
政策创新:制度设计为产业赋能
湖南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始于精准的政策设计。
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了“1+N政策体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政策支持网络。
招投标政策修订将装配式建筑纳入加分项,创造了市场需求;推动EMPC工程总承包模式,允许生产企业加入EPC投标联合体,打破了传统建筑行业的壁垒。
与省农信社合作推出装配式绿色农房贷款机制,解决了农村市场的资金瓶颈,这些政策不是简单的补贴或强制,而是通过重构市场规则,引导资源向装配式建筑领域聚集。
政策设计的精巧之处在于:既创造了市场需求,又解决了供给能力,还打通了金融支持的通道。
技术突破:空腔搭接与数字孪生解决行业痛点
技术瓶颈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最大障碍,湖南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突破了这些限制。
三一筑工开发的SPCS技术体系采用空腔搭接后浇方式,巧妙地将预制空腔构件与竖向结构现浇相结合,这一技术解决了传统装配式建筑连接节点不安全、漏水、不隔声等痛点。
经专业软件模拟分析,采用SPCS技术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量较传统装配式结构能降低约30%,大幅提高了建筑安全性。
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更是改变了建筑的生产方式。BIM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无缝对接:设计软件基于BIM模型自动进行构件拆分、配筋设计,生成的生产数据直接驱动生产线。
这种“数字孪生”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人为错误,确保了部品部件的生产精度和质量一致性。在三一预制构件生产工厂,数字设计与自动化生产的融合达到了新高度。
场景创新:“六个一”模式破解标准化与定制化的矛盾
装配式建筑面临的一个核心矛盾是:标准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湖南创新的“六个一模式”为这一矛盾提供了解决方案。
该模式按照“一种建筑类型、一套技术体系、一套标准图集、一套专属审批流程、一批龙头企业、一个产业联盟”的思路,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实施精准化推广策略。
在高校宿舍领域,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项目通过标准化设计,将构件类型从565个降至184个,构件平均标准化率84.6%。
审批流程也从原来的27个环节、72个工作日,优化精简为8个环节、50个工作日,审批时间减少30%以上。
在绿色农房领域,常德澧县示范项目推广超高性能混凝土模块技术,实现工厂标准化预制、现场模块化组装,2-3层农房仅需3~7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这种分类推进的模式成功解决了标准化与定制化的矛盾,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统一。
产业链协同: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湖南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仅依靠单个企业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在强链方面,湖南遴选10家龙头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培育了2家单项冠军和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延链方面,推动“装配式+装饰装修”“装配式+智能家居”“装配式+数字设计”等产业协同发展。
在补链方面,完善产业“两图两库两队三池”,对接驻京招商专班精准招商。2024年引入33家产业链企业,总投资152.5亿元。
这种全产业链培育模式使湖南形成了设计、生产、施工、运维一体化的产业能力,构建了良好的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
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多赢局面
装配式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变革,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方面,桃花坪校区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总工期缩短四个多月,人工费下降22.11%。装配式学生宿舍建造过程综合造价比现浇框架学生宿舍低17.63元/㎡。
绿色农房领域,在相同品质下,装配式绿色农房每平方米综合造价比砖混结构农房低39.78元,工期缩短80%。
社会效益方面,装配式建筑大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改善了施工环境。文轩路项目周边居民投诉量下降70%。绿色农房施工零污染,无扬尘、无建筑垃圾堆积,契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环境效益方面,装配式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传统建筑减少了约20%,建筑垃圾减少74.3%。文轩路项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
未来展望:从湖南经验到全国推广
湖南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通过政策创新创造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痛点,通过模式创新破解产业矛盾,通过产业链协同构建产业生态。
2025年,湖南锚定4000亿元产值目标,全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倍增工作。
湖南经验的核心不在于单一技术的突破,而在于构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随着湖南继续深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这一模式有望为中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