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绿色食品,源自优良生态环境,严格遵循生产标准,实施全程质量管控,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标志。历经三十余年发展,湖南认证总数达3588个,全国第四。全省拥有十年以上认证企业103家、产品266个。湖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联合红网,回访了这些“十年老字号”,探寻绿色农业发展与企业坚守创新之路,共赴绿色未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岳阳报道
八年前,寒风凛冽的内蒙古通辽草原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顶着凛冽寒风,穿梭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中。他弯腰抓起一把黑土,仔细辨认着土质。
他剥开玉米外壳,仔细观察着颗粒饱满度。零下20℃的低温让他手指冻得发麻,他却依然认真记录着每一块玉米地的情况。
这位被人亲切称为“张嗲”的老人,就是湖南弘康生态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康农牧”)的创始人张志国,此行他是为了寻找一块符合绿色标准的玉米基地。
八年后的今天,弘康农牧的猪肉已经成功申请到了绿色食品认证,成为湖南省生猪养殖绿色食品企业的佼佼者。
湖南弘康生态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养殖基地。
从讲台到猪场的非凡抉择
2004年,在湘阴县一所学校的讲台上,一位名叫夏春霞的教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即将作出一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放弃稳定的教职,投身完全陌生的养猪行业。
“我本身学的是师范,和养猪确实有很大的差别。”夏春霞回想当初的身份转换,微笑着说:“不过我觉得‘书’与‘猪’在读音上面其实挺相近的。”轻松的语气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和压力。
这位被大家称为“夏总”的女性创业者,接手的是她公公张志国创立的事业。
夏春霞的公公,便是人们都亲切地称为“张嗲”的张志国老先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事生猪贩运工作。
他在收购生猪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养殖户唯利是图,在生猪饲养过程中添加激素和违禁药物来催肥促长,严重影响了猪肉的营养价值和消费者健康。
为了确保猪肉品质,维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2003年1月,张志国回到家乡投资了600多万元,办起湘阴县第一家生猪生态养殖企业,旨在养殖生态猪,生产放心肉。
接着2004年,23岁的夏春霞辞去了“铁饭碗”,成为养殖事业的接班人,跟随公公和丈夫一起养猪。
从教书育人到养猪,变的是一份职业,不变的是责任;从讲台到猪舍,变的是一个场所,不变的是敬业精神。
公司从2004年创立至今已21年,2014年成功注册“家乡福多多”猪肉商标。但绿色食品认证的道路却异常坎坷,“需要检测的东西很多,不是这一样,就是那一样,有很多很多的小细节。”夏春霞坦言。
直到2017年,“家乡福多多”猪肉终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成为湖南省最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猪肉品牌。此后“家乡福多多”猪肉更是先后获评湖南省“我最喜爱的绿色食品”和中国中部农博会“产品金奖”。
养殖基地内,经过多品种择优杂交的猪幼崽。
质量攻坚 塞北草原上的绿色追寻
绿色食品认证对畜禽产品的要求极为严苛。动物类产品比植物类绿色认证难度更大,湖南省获得猪肉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至今只有三家左右,而弘康农牧是岳阳市唯一一家。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饲料。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猪食用的原料必须通过绿色认证或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这就意味着必须远赴千里寻找合格原料。
“张嗲也有个故事。那时候湖南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办公室要求黄豆跟玉米必须有绿色食品认证。”夏春霞讲述道。当时已经68岁的张志国,为了找到合格的玉米和黄豆基地,独自一人跑到内蒙古通辽扎莱特旗的黑土地。
内蒙古的严寒差点让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无法归来。“那个地方天气特别冷,后来我们是派人去接他回来的。”夏春霞回忆道。
除了原料问题,养殖技术上的挑战更为艰巨。公司的定位是高端养殖,要做绿色有机产品,但实施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我们最开始用单纯的五谷杂粮来喂养这个生猪,但是死亡率非常的高。”夏春霞解释说,“因为没有经验,单纯的五谷杂粮养猪是养不好的。毕竟猪也会生病,它的营养会不均衡。”
突破来自于不断试错和创新。公司最终研发出了包含中草药、五谷杂粮和有机微量元素的特有饲料配方,并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
认证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一千多个日夜的坚守,两千多公里的追寻,只为一枚小小的绿色标志。
养殖基地里,经过自家择优繁育的猪幼崽。
科技创新 博士后进猪圈的探索
2023年7月,湘阴县生猪产业迎来了里程碑事件——湖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弘康农牧启动运行。
当博士走进猪圈,科学遇上执着,传统的养猪业注入科技的力量,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首位进入该基地的高宁博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曾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在在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工作。他的到来标志着弘康农牧的生猪养殖进入了科技驱动的新阶段。
基地主要开展“种猪‘自循环’体系集成与品牌猪肉生产管理数字化技术体系研发”工作。科技赋能让弘康农牧的绿色养殖如虎添翼。
公司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学科带头人印遇龙团队作为科研顾问。印遇龙院士在参加“福多多”二十周年品牌庆典活动时,由衷地为“福多多”猪肉点赞。
养殖过程堪称“军事化管理”。弘康农牧始终坚持“产品即人品”的经营理念和“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实现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一百头猪,我们基本上一个月只有两头猪生病,但是普通的养猪企业最起码都要5到10头。”夏春霞介绍,“对于生病的猪,我们就会及时处理掉,这是我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弱猪也会被我们淘汰掉。”
对于生病的猪,公司采取坚决淘汰而非治疗的方式:“别的养殖场可能打一针,就可以继续养。但我们就是直接清出队伍。反正我的这个队伍一定是要最强壮的、最优质的。”
绿色认证 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
经过严格绿色食品认证的“家乡福多多”猪肉,在营养价值和安全性上表现出显著优势。
2024年的营养检测报告显示,“福多多”猪肉的营养价值比普通猪肉高很多。特别是猪肝:普通猪肉检测不出亚麻酸,而福多多猪肝的亚麻酸含量达到每100克4.7克。硒含量也比普通猪肉高出许多。
这些优势来自于独特的喂养配方,全程采用优质五谷、中草药、有机类、食品级原料喂养,饲料中杜绝了无机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原料。
生猪饮用的是反渗透纯净水,生长周期长达10个月以上,比普通猪长得多。栏舍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老鼠、无蚊蝇。
严格的生产标准带来了产品品质的全面提升:“福多多”猪肉色泽好、原味香,在能量、蛋白质、氨基酸、有机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单位指标上领先普通猪肉,同时在脂肪、胆固醇含量上显著低于普通猪肉。最重要的是“家乡福多多”猪肉不仅没有抗生素、重金属残留,从而确保了猪肉的营养、安全。
每一块“福多多猪肉”的背后,是二十年对于品质的坚守,二十年技术的精益求精。
经过严格绿色食品认证的“家乡福多多”猪肉。
市场认可,从质疑到信赖的华丽蜕变
二十年的坚持,换来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信赖。
在湘阴县宗棠广场举行的“福多多”二十周年品牌庆典活动现场,鲜猪肉臻品体验区里人头攒动。由“福多多猪肉”制作的肉包、肉丸、烤肉、红烧肉等多道菜品香味四溢,让前来品尝的市民大呼过瘾,赞叹声不绝于耳。
如今,弘康农牧已在湖南省建立了13家福多多猪肉直营专卖店,产品进驻多家大型商超,供应多家大型酒店。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多次得到省级媒体以及央视专题报道。
消费者的信任来自于对品牌的长期考验。“大家都知道绿色食品是好的。”夏春霞的坚持带来了稳定的客户群:“客户这一块,只要是成为我们的VIP客户,就是认可你的,基本上跑不掉。”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二十年磨一剑,福多多用品质赢得了口碑,用坚守换来了信赖。
争做有机,成为绿色农业的湘阴样板
弘康农牧的发展历程,是湘阴县乃至湖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湘阴县以科技为支撑,深入推广和普及现代化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同时狠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扶持。
2023年,湘阴县进一步深化“人才强县”战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湘阴、投资湘阴、建设湘阴。弘康农业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立,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实践。
对于未来,夏春霞表示:“下一步我们想要努力达到有机的标准。”虽然面临挑战,特别是湖南地区原料有机化难度较大,但公司仍在不断努力。
绿色食品认证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价值。认证的绿色食品通常更受消费者信赖,拥有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相关法规政策逐步完善,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绿色农业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绿色食品之梦,看似遥远,做则必成。
2023年7月,湘阴生猪产业省级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弘康农业正式启动运行。首位进站的高宁博士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完成了优质巴沙母猪和巴克夏公猪引种工作,启动了杂交配种和数据采集工作。
如今,福多多猪肉已成为长株潭和湘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绿色猪肉品牌。
二十载耕耘不忘初心,绿色认证砥砺前行。弘康农牧用二十年的时间,讲述了一个关于品质、坚持与创新的绿色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 陈彦兵 武千惠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