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味蕾先行,经贸随行。当香醇的非洲咖啡飘香星城角落,当火辣的卢旺达辣椒点燃湘菜后厨,当优质的非洲芝麻融入市井零食,一场关于“食”的非洲革命正悄然重塑湖南人家的日常。
红网推出“舌尖上的非洲”专题,带你品味的不只是异域风味,更是中非经贸合作“湖南样本”的生动实践——湖南正从“舌尖”开始,搭建中非友好合作的坚实桥梁,让“非地好物”跨越山海,直达三湘百姓的餐桌,也让湖湘产能与服务,反向驰援非洲大陆。一口“非洲味”,万里“湘非情”,这是贸易的数字,更是民心的温度。
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埃塞俄比亚国家馆内展出芝麻、大豆等农产品。新华社记者 郝王乐 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长沙报道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吃到的零食越来越香了?
可能是一包嚼劲十足的辣条,可能是一把香脆的坚果,也可能是一块酥脆的饼干——这些让你停不下来的美味背后,很可能都藏着一位来自非洲的“秘密武器”:芝麻!
一粒粒饱满的非洲芝麻,正漂洋过海,闯入中国人的零食袋、调味罐和早餐桌,开启一场味蕾的奇幻之旅。
非洲来的“黄金颗粒”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阳光慷慨地洒落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尼日尔和尼日利亚的农田里。这里生长的芝麻颗粒饱满、香气浓郁,含油量高达50%以上,堪称芝麻界的“优等生”。
“非洲芝麻的品质确实出色。”一位从事芝麻进口二十年的贸易商表示,“特别是埃塞俄比亚的芝麻,颗粒大、色泽好、香味浓,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在埃塞俄比亚的农田里,农民们手工收获成熟的芝麻荚,经过晾晒、脱粒、筛选,最终得到颗粒饱满的芝麻籽,这些芝麻被装袋后,首先通过卡车运往吉布提港,然后搭乘货轮,经过20-30天的航行抵达中国港口。
2025年1-5月,中国芝麻累计进口量已达63.17万吨,这些进口芝麻绝大部分来自非洲。青岛港是中国芝麻进口最重要的门户,全国80%以上的进口芝麻都从这里入关,大量的芝麻进口商和生产加工企业也聚集在青岛周边地区。进口芝麻享受“随到随检”的便利服务,通过“云港通”智慧系统,查验流程大幅简化,通关时间缩短至2天以内。
高效的通关意味着更新鲜的品质,一周内,非洲芝麻就能出现在各地的食品加工厂,变成消费者手中的各种产品。
数字里的“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粒非洲芝麻的中国之旅,是一段跨越万里的奇妙历程。
“过去,非洲芝麻来华需要辗转多个中间环节。”一位国际贸易专家介绍,“如今随着中非经贸合作深化,特别是零关税政策的实施,非洲芝麻得以更直接、更便宜地进入中国。”
这条贸易通道为非洲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埃塞俄比亚,芝麻种植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让这些农户有了可持续的生计。
非洲芝麻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势头令人惊叹: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芝麻进口国,占全球芝麻消费总量的38.4%;
2025年1-5月全国累计进口63.1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3.88%,较近五年均值高23.33%;
2025年1-7月全国芝麻进口额11.4亿美元,同比增长3.4%;
在主要芝麻消费省份,非洲芝麻的市场占有率已达七成以上。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中国食品企业的选择,一位调味品企业采购负责人坦言:“要么非洲芝麻,要么就不够香。”
非洲芝麻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势头令人惊叹。(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一粒芝麻背后的中非情谊
在湖南平江的辣条工厂里,工人们正在将烘烤过的非洲芝麻撒在辣条上,芝麻糖、麻薯、能量棒等零食也都因为非洲芝麻的加入而香气倍增。
从小磨香油到芝麻酱,非洲芝麻正在成为调味品企业的首选原料,在华北地区,一些传统的香油作坊已经开始专门采购非洲芝麻。
在山东的一家食品加工厂,非洲芝麻经过清洗、烘烤、磨制,变成了香浓的芝麻酱;在河南的工厂里,它们被冷榨成金黄的芝麻油;在广东的食品厂,它们与糖浆混合,变成了香甜的芝麻糊;在上海的烘焙工坊,它们洒在面包表面,经过烘烤散发出诱人香气。
非洲芝麻正以一种温暖的方式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中国的农业技术也在帮助非洲农民提高芝麻产量和质量。“我们向非洲派出了农业专家,帮助当地农民改进种植技术。”一位中非合作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提供更好的种子和种植方法,非洲芝麻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
随着中非经贸合作持续深化,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非洲农产品像芝麻一样,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中非合作加工的农产品出现。比如在非洲当地建立芝麻加工厂,生产芝麻酱、芝麻油等产品后再出口到中国,这样既能带动非洲当地的工业发展,也能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
所以,下次当你品尝香喷喷的芝麻美食时,不妨想一想:这小小颗粒,竟是从遥远的非洲大陆而来,带着阳光的味道和跨越山海的情谊。
这就是全球化的味道,也是中非合作的味道——香,真香!
相关新闻: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