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华鲮。资料图
湘华鲮人工保育点。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通讯员 陶佳 实习生 刘兴 怀化报道
在湖南省怀化市湘华鲮人工繁育基地,技术员向兴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湘华鲮的保护与开发取得新突破,基地年可孵化鱼苗1000万尾。
这个曾经濒危的本土物种,正重新“游回”三湘四水,这背后是湖南省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持续努力。
通过科学攻关人工繁育难题、改善水环境质量和推动产业化应用,这场延续近20年的“物种拯救行动”,不仅改写了湘华鲮的命运,更探索出一条“人工保育—野外复壮—产业反哺”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湘华鲮取得实质性突破”案例已被选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
持续攻关 实现规模化繁育
湘华鲮俗名“青鱼”,是湖南省特有的一种中型野生经济鱼类,湘、资、沅、澧江四水中上游均有分布。
湘华鲮是沅江流域内的“优势土著”,占酉水河鱼类捕捞总量的1/3。它体形修长,体色青绿,体侧鳞片中心呈鲜亮的橘橙色斑点,腹部为银白色,各类颜色绚丽交织。但“高颜值”只是它的加分项,专家发现,湘华鲮以长在河流岩石上的硅藻或植物碎屑为食,拥有净化河流水质的“超能力”,能帮助修复河流的生态系统损伤。
但20世纪80年代,一座座拦河电站将湘华鲮产卵场地淹入库底,需在急流浅滩处产卵的湘华鲮,洄游通道被迫阻断,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世纪90年代,湘华鲮在湘江、澧水中消失;2007年,资江与沅江年产量不到0.5吨,野生湘华鲮濒临灭绝,被列入湖南省核心保护物种。
2006年,由湖南省水产科研所副所长李传武主持的湘华鲮鱼类物种保护工作启动。来自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怀化市畜牧水产(局)事务中心、洪江区畜牧水产(局)事务中心的50多位水产科技人员,联合开展湘华鲮驯养繁育技术研究,开始了对湘华鲮的保护和拯救。
科研团队从沅水洪江段收集野生湘华鲮300余尾,并在中方县五龙溪水库建立研究基地。然而,人工驯养不同于自然繁殖,2007年秋,由于对湘华鲮的生态生理特性认知不足,团队长期使用低温水流养殖湘华鲮,导致爆发小瓜虫病,300余尾原种亲本无一幸存。
没了实验对象,研究如何继续?湘华鲮真的不能人工养殖吗?邵阳市、洪江市、会同县等地的科研人员化身“渔夫”,跟船捕鱼;化身“走卒”,问迹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岁末年初,李传武一行在沅水洪江区河段找到300多尾湘华鲮原种,“怀化市洪江区湘华鲮人工保育点”(以下简称保育点)也挂牌落地。
湘华鲮的人工繁育,每年最重要的时期是4月下旬到5月,这是湘华鲮的产卵盛期,一旦错过只能等来年。彼时怀化市尚未开通高铁,从长沙市往返洪江区至少得15小时。为了实现人工繁育,在沅水河上的网箱养殖基地,湖南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梁志强等人在破旧小船内搭起简易床铺,一住便是两三个月。团队不分老少,主动实行无缝对接轮班工作模式。
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团队终于攻克湘华鲮子一代的人工养殖和亲本培育技术,并陆续解决了湘华鲮成鱼饲料驯化和湘华鲮稚鱼池塘网箱驯化的问题,实现了湘华鲮全人工繁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
2008年至今,保育点保有湘华鲮亲本1980组,具备年繁育苗种500万尾以上的生产能力。
产业突围 激活生态价值
2009年,《湖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发布,湘华鲮被列入湖南省核心保护物种之一,而在2018年最新版的《湖南省生态保护红线》中,湘华鲮再次被列入湖南省核心保护物种之一,其濒危程度依然令人忧心。
为何实现全人工繁殖,仍然不能延续物种?
技术攻关只是第一步,要让它们真正繁衍壮大,就要实现产业化养殖,让湘华鲮走上百姓餐桌,才能真正延续物种。
“湘华鲮名气虽然响,但生长速度缓慢,无法看到即时的效益。”第六届怀化市政协委员张在权决定投资湘华鲮产业。2019年底,他成立怀化天鲮自然保护有限公司。
同时,李传武、梁志强等围绕湘华鲮鱼类物种保护工作开展研究,重点攻克湘华鲮子一代的人工养殖和亲本培育技术。李传武和其科研团队发表的论文《湘华鲮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指出,湘华鲮不仅味道鲜美、肉质细嫩,也富含营养价值,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保护湘华鲮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它的合理开发利用。”张在权说。从2019年接手湘华鲮人工保育点,张在权在守护湘华鲮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目前,湖南省构建了一个保护湘华鲮的完整体系,形成了科研机构负责人工驯养、繁殖、养殖等技术攻关,政府部门负责资源保护、增殖放流等政策支持,企业承担资金筹措、产业化发展的三方联动工作机制。”张在权表示,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加入了养殖队伍。
为加大野生湘华鲮种群保护力度,自2008年首次开展湘华鲮人工增殖放流以来,湖南多地已在沅水流域累计放流湘华鲮苗种上百万尾。同时,洪江区全面实行十年禁渔,狠抓禁捕退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严厉打击电鱼、毒鱼及其他非法捕捞行为。
2022年,湘华鲮人工保种纳入湖南省水产种业保护规划,实现湘华鲮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繁育;2023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召开的土著鱼类驯养繁育与开发利用现场评议会认为,以湘华鲮为代表的沅水土著鱼类,达到了产业化应用水平。
“目前,湘华鲮累计繁育苗种1085万尾。”张在权介绍,目前已发展20余户湘华鲮养殖户,每户养殖约5000尾,3年可达一斤半左右上市,预计每户可实现销售收入约60万元。
生物多样性保护 持续助力高质量发展
湘华鲮的保护和养殖产业化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水质环境保障。
2009年,怀化市划定了沅水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18年,洪江区将湘华鲮人工保育点纳入养殖水域规划,明确了种群繁育规划。确保湘华鲮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怀化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开展排污口整治、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提标等行动,水生态状况持续好转。2024年,怀化市4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地表水监测断面连续5年保持全域Ⅱ类,湘华鲮栖息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沅水干流怀化段水质跟十年前比,由Ⅲ类改善至Ⅱ类,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
怀化市生态环境局洪江市分局副局长陈韬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新动能。”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陶佳 刘兴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