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湘沃土,民企枝繁叶茂。其蓬勃发展的核心动能何在?红网时刻新闻联合湖南省工商联走进企业、商协会、基层工商联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推出《湘商方法论》栏目,解码企业制胜之密,挖掘商协会协同共生之力,诠释工商联服务之道,为更多民营经济人士、创新创业者点亮前行的灯塔。
湘商相对论:
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友君:激情与梦想,创造一切可能!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海报 赵冰 通讯员 席灵芝 报道
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一个展位前门可罗雀,第一次跨出国门的张友君,攥着仅收获的4张名片,决定主动出击——见哪里人多就往那里挤,向客户递上自己的名片和产品介绍。
一天下来,收获50张名片;几天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00张。
然而,这份“主动”触碰了某些人的神经。一位身材高大的外国参展商来到张友君的面前劈头盖脸冷嘲热讽:“中国人?螺丝钉?”
轻蔑的语气像冰锥刺来,“就为中国做好这一颗螺丝钉!”
多年后,这个起源于湖南桃源县山沟沟里的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沃科技),其王牌产品风电叶片预埋螺套,占据了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
是金子总会发光
张友君出生在常德市鼎城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但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高考落榜。之后,他在家种地,还当过摩的司机、菜贩、厨师……但是他心中梦想的火种,从未熄灭。闲暇时间,他坚持自考大专、自学电脑,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
1999年,怀揣200元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张友君挤上了南下的列车,奔向深圳。没有随波逐流涌入工厂流水线,而是毛遂自荐,闯进了一家外企。
从握锄头的手到握名片的手,他完成了从农民到业务员的第一次蜕变。
2000年,他转战上海,凭借“拼命三郎”的劲头,从拿绩效的业务员,一步步成长为拿年薪的跨国公司采购经理。
2007年,“不安分”的创业基因再次涌动。张友君毅然辞职,决定创办上海泛沃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买来了3台简易数控车床,10台仪表车床,招了10多名工人,公司正式开始营运。
他把自己的品牌商标注册为“FINEWORK”(飞沃),意为精品、工艺品。商标设计中有一个钻石图案,寓意为“钻石品质”。他一再告诫自己和团队,一定用工匠精神锻造产品,一定让飞沃生产的产品具有钻石一般的品质。
从2007年到2012年,他们公司生产了上万种零部件,都让客户十分满意。公司也因质量稳定获得业界好评。公司从创业时的100万元起家,到2012年资产积累到了400万元。
螺套车间。
归乡
树高千尺不忘根。常德市委、市政府对于产业升级的态度和决心,深深触动了张友君。2012年,他决定带着梦想和项目,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桃源“二次创业”。
契机源于一个几乎“黄了”的项目——风电叶片预埋螺套。
在上海他们为二级代理商生产过这个部件,但二级代理商出了问题,眼看这生意做不成了。
张友君没有放弃,他通过多方努力查到了商家联系方式,直接拨通了终端客户的电话,以一片赤诚打动了对方,争取到了宝贵的面谈机会。
这次会谈不仅挽救了项目,更揭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蓝海。对方明确表示:“若合作得好,订单量将非常可观。”
“把这个项目带回家乡!”张友君做出了战略抉择:集中精力,从一颗螺丝钉做起,为中国做好一颗螺丝钉。
回乡创业的起点,是桃源县马鬃岭镇一处废弃的上世纪70年代老厂房,简陋得近乎原始。
物料搬运没有现代化绗车,搬运一根200公斤重,6米长的钢棒原材料,只能靠4个人用肩膀抬到锯床上加工。车间八九台机加设备,没有一台是新的。
员工也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靠着一丝不苟,靠反复实践,造出了符合要求的产品。
在低矮的车间墙上,张友君刻下了他的雄心——打造全球最大风电叶片预埋螺套生产基地。
热墩。
从山沟走向世界
一颗螺丝钉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好、做精、做透,还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围绕这一目标,张友君对外进行全球市场拓展,对内狠抓管理和创新。
基于质量管理的要求,飞沃科技打造了极具特色的“8421质量管理模式”,以8字箴言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引领、以4大核心工艺为质量可靠性保障、以2大支柱驱动卓越绩效为主要抓手、以一套智能制造系统为品质载体。
这些年,飞沃科技在设备投入和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并且组建了专业的智能制造团队,负责企业生产线的智能制造改造升级,把很多工序从人工变成机械臂。
昔日的肩扛手抬,现在飞沃科技的现代化厂房里,一个工人操作行吊运送十吨、二十吨的原材料非常轻松。简陋锯床升级为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锯床,每7秒精准锯切一根钢棒。
目前,飞沃科技预埋螺套单品,占据了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业务已经拓展风电紧固件系列化,正在进军石油、轨道交通等多元化领域。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赵冰 席灵芝
编辑:张皎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