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卫士手记】小沈“漏评”了?

来源:清风杂志社 作者:付舒湘 葛晓华 编辑:陈靖 2019-08-23 17:04:30
时刻新闻
—分享—

小沈今年2月26日说,自己应该就是贫困人口漏评户。

小沈,今年30岁,姜支村正溪组人,但是老家的房子已经塌垮多年。

“我在电视上看新闻,说是没有房住的,如没有评上贫困户,则是漏评,我应该就是漏评户了”,对于小沈反映的这个问题线索,县里由扶贫办牵头,县纪委和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立即成立了调查组,深入姜支村村、组展开走访调查。

“小沈这娃确实可怜,8岁那年爸爸就去世了,老房子还是以前的木房子。”

“我们村是2014年评比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并没有将小沈纳入评比。”

随着初步走访,调查组渐生疑惑,难道小沈真的是从一开始就被“漏评”了。

“小沈爸爸去世后,他就跟着妈妈改嫁去了外乡,虽然他的户口没有迁出去,但是也没有回过村里,我们不知道他的具体情况,当年他本人也没有申请纳入,我们就没有主动和他联系作为评议对象。”在调查组的问询下,村干部赶忙解释。

调查组发现,小沈在2014年已经结婚生了女儿,一家三口都在继父家生活,当时小沈靠打零工等,人均年纯收入有6000元,已经高于了当年的贫困线标准。

“我常年在外很少回村,村里又没有什么亲戚,与村里人和村干部几乎没有联系。”小沈告诉调查组,从8岁离开后,他基本就没有回过这里。

“小沈情况特殊,老家的房子确实倒了,第一次评比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村里没有主动了解情况,而小沈当时收入也不符合标准,如果小沈成家后发生变故变得困难了,后来几次动态调整,难道村里还没有主动将他纳入评比范围?”

调查组知道,只要解开这个疑团,小沈“漏评”事件就水落石出了。

“2015年至2017年6月,我一直在外务工,回家一般在继父家居住,村里不知道我的情况,我又没有提出申请,因此几次动态调整也没有将我纳入。”

小沈说,2017年6月得知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分得易地扶贫搬迁房后,他曾向村里口头申请要求把他评为贫困户,并分配房子,但被村干部拒绝了。

“易地搬迁只有贫困户享受,小沈不是贫困户,我们主动了解到当时他妻子月工资4500元,他本人也有3000元”,村干部解释,“我们2017和2018年都帮他申报了危房改造户,不过小沈以没有钱和选不到合适地方的理由拒绝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征得小沈授权同意后,调查组查看了小沈家的银行流水记录。

原来小沈2017年6月要求申请贫困户时,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确实已经有了1.8万元以上。而小沈也坦言,自己的情况确实和村干部了解的一样。

经过几天的核实调查,由于历史原因,小沈没有私宅,但是他有稳定固定的居住场所,收入也不低,所以小沈反映自己是贫困人口漏评户的问题与事实有出入。但在3月1日的小沈信访问题研究会上,调查组和县扶贫办、县建设局等几个部门心里明白,虽然以前都是和继父住,但小沈现在已经成家了,户口也在村里,老房子也住不了人,还是得为他想想办法,让这位年轻人解决后顾之忧。

3月2日,向小沈反馈情况时,调查组和小沈敞开心怀聊政策、谈事实。

“贫困户的评选流程以及政策要求是……,你不符合评选贫困户的条件。”

“易地搬迁户只有贫困户才能申请……,你也不符合这个条件。”

“还有危房改造政策……你的情况,我们再次建议你享受危房改造政策,也会帮你选择合适的地点。”

“大概政策和建议我都了解了,如果我不符合贫困户标准,我就不再申请贫困户,太感谢你们了”,在调查组一番用情用理的解释下,小沈非常高兴,并接受了调查组帮他申请危房改造政策的提议,高兴地在反馈单签署了“满意”。

如今,小沈已经有了新房子,两口子把日子过得越过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也赞颂“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我想,这个“人民”就是千千万万的“小沈”。就像小沈“漏评”事件的顺利解决,它并不像查处大案要案一样那么震惊人心,也和很多群众诉求一样没有跌宕起伏的事件情节和抽丝剥茧的执纪故事。但这些“平凡”的诉求也是一方“不平凡”的“战场”,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同样可以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用过硬的作风和扎实的成效,让党的“群众路线”这个“生命线”始终焕发蓬勃生机。(洞口县纪委监委:付舒湘、葛晓华)

来源:清风杂志社

作者:付舒湘 葛晓华

编辑:陈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