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进》中有一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高椅就处在“五溪”之一的雄溪西面,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而得名。
高椅,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群,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馆”。这里曾是水陆交通枢纽,是著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整个村寨共有590多户2200多人,其中85%的村民为杨姓,系南宋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
高椅,以五通庙为中心,按梅花状排列,“八卦阵式”将古村分成了5个自然村庄。民居坐北朝南,均为木质穿逗式结构,每家每户独自的小院各成一体,又与邻家户户相通,家家鸡犬之声相闻,炒菜香气隔墙四溢,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湘沅特色兼侗家风格。走进大门,照壁上方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飞禽走兽,或松菊梅兰,或五谷瓜果;门楣飞檐装饰镂刻各有不同,极尽精美;厅堂、居室的门窗栏杆雕龙画凤,凿花镂草,匠心独运,精巧之极。
高椅,是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们精心绣制的二万亩椅面,在青山和绿水之间,48丘水田,48口水井,48口水塘。青瓦白墙的窨子屋点缀水面,有千年沧桑后的安详,马头墙如匹匹骏马仰头长嘶,是万里奔驰后小憩的欢欣。
高椅,家家的门枋上有或“关西门第”或“耕读传家”或“清白家风”题字,据说,杨姓祖先东汉杨震博览经籍,领袖群儒,在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他一生刚直廉正,所以后世的杨氏子孙都在大门上题上祖训。 高椅人时时不忘耕读传家。
高椅,至今还保存有曾经供文人吟诗作赋的“醉月楼”和教书育人的“清白堂”。清嘉庆年间,屋主贡生杨盛文把“清白堂”它改为学堂,3年后,3个儿子都考取功名,当时的湖广教谕赐“名魁三楚”的匾额以彰教风,再过3年,杨盛文的3个侄儿又同时进学,得了“美尽东南”的匾额。于是村子里的学童都被送来读书,先后共有154人考取功名。湖广学政又赠“百年树人”的匾额。清代杨秉章为此写了一首诗“清清白白一书堂,多士藏修国有光。朝夕功夫何处下,唐诗晋字汉文章。”古今诗联在这里也随处可见。巫水码头边的两根大柱上是“四壁云山合画意,一江烟雨富诗情”。牌坊上是“传家诗礼声名远,继世簪缨德泽长”。一青花瓷镶的门联“满地绿荫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竟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汪守和的手迹。“一村几座读书堂,为国储才族有光。苦读寒窗人不寐,五更犹听诵文章”。对文化学习的重视,使高椅不同于别处的埋头耕作,使高椅代代出人才。明清时期,就出了有功名的文武人才293人。
高椅,月光楼是最醒目的建筑,该楼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这院子正南有一个以青石板雕砌而成的“月光大门”,门前是一级级宽大的青石板。而这绣楼上也有一个木雕的“月光门”,门前有一眼清水塘,形同半月,且每当夜幕低垂,月光便如流水般,倒影在水中,是赏月吟诗的佳处。在财主四老爷的那栋木屋的窗户上有副对联“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内金钗十二行”,这副对联本身没有什么奇怪,奇怪的是它写在纸上100多年,纸已经烂掉,而字还留在窗框上,因有此奇,今人谓为“入木三分”联。还有防盗监听缸也算是高椅特有的。在明朝早期的时候,当地的一个首富,为了防盗窃,在其厨房里埋了一口缸,缸口与地面持平,平时盖上木板,上面有一碗柜遮掩,不易被人发现,用的时候取掉木板,把耳朵贴近缸口,就可以监听到100米以内的脚步声了。
高椅,村中的一甲凉亭始建于明代正统二年(1437),亭中悬挂有“世德”“桂阁风高”等6块匾额,均是一甲有名望的贤达所赠。此亭白天只准老年人纳凉聊天,禁止年富力强的人偷懒闲坐。清代拔贡樵云山老人杨树旗写下了:“巷口招凉有古亭,坐中多半属残龄。偶谈千古矜奇事,抛过棋盘侧耳听。”的七绝。
高椅,有两个日子是雷打不动的,一是四月初八要吃黑米饭,二是九月二十八的傩堂戏。黑米饭是用种叫满坡香的树叶榨出汁后,去煮糯米,煮熟就变成了黑米饭。这时面隐藏的是杨九妹救杨八哥的传奇故事。傩堂戏是侗族世世代代身传口授流传下来的最古老、最古朴的神秘的民族民间原始艺术,又称为“杠菩萨”。九月二十八这天,高椅村要在五通庙演上三天三夜的傩堂戏。这些戏的内容,有的宣扬忠孝节义,有的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德,惩恶扬善,有的寄托了五符丰收的愿望和对平安生活的追求。
高椅,尤如一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会同县纪委监委:冯文成)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冯文成
编辑:陈靖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