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尊老敬贤的传统节日里,红网时刻新闻联合省委老干部局推出《潇湘银辉》栏目,走近这些可敬可爱的集体与个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历经岁月长河不改的灼灼初心,那份退休不褪色的奉献担当。

江克平(中间)在三岗村现场教授茶农富硒油茶树整枝修剪技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孙晔 桃源报道
在桃源县的乡间小路上,常能看到一位银发老者的身影。他带着一瓶水、一袋干粮和一个工具箱,骑着电摩穿梭于各家农户之间。
这位老人便是桃源县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的退休干部江克平。数十年来,他怀着满腔“科技情”,踏着满脚“泥土味”,带领桃源县成长为“中国硒乡”。
向下扎根:从科技探索到田间地头
1974年,江克平从部队转业到桃源县农业局工作,自此便与土地、与农业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直至退休也不曾停下探索的脚步。
在退休后的22年里,为攻克“土壤硒+生物转硒法”富硒农业的核心技术,他长期自费进行田间试验,最多时一年做20个处理的对比试验。
正是这种“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执着,让他与技术团队完成了200多组对比试验,品种涵盖水稻、油菜等20多个,为桃源富硒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
在他的推动下,桃源县富硒农业生产面积达65万亩,产值55亿元,成功带动农户增收,赋能全县农业产业振兴。
为了选培适宜桃源种植的优良品种,江克平不辞辛劳,租赁了8.66亩耕地,建成引种观察园。他积极引进桃、李、油菜、山药等13类156个品种,经过不断地试验改进,最终选育成功27个新品种,给当地农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向上生长:从技术专家到科普先锋
2009年,原浯溪河乡华阳村的村民肝病、眼病高发的情况,引起了江克平的注意。有10多年富硒研究经验的他,提出全民补硒来提高免疫力的想法。
于是他骑上电摩开始挨家挨户宣传动员,不仅自掏腰包为农户送去了硒肥和技术资料,还定期在村里举办富硒技术讲座。
经过一年的努力,华阳村的老百姓家家吃上了富硒食品,一块全国“全民补硒第一村”的奖牌落户华阳村,桃源粮食龙头企业兴隆米业富硒米基地也选定在这里。
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农民朋友,江克平整理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编写成《农友真金》《富硒稻、油组装配套高产栽培实用技术手册》,在全县免费分发。
在他的手机里,457个微信好友、328个手机联系人、20多个工作群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流通网络。他常年活跃在桃源稻油组装栽培群、桃源再生稻高产攻关群、桃源富硒产业群等微信群里,通过手机给认识的不认识的求助者答疑解惑。
2022年,江克平紧跟时代,在孙女的帮助指导下开设“江助农”抖音账号,用一口朴实的方言科普农业知识。目前,该账号已发布180多期作品,浏览量突破200多万人次。
多年来,江克平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省内外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他的总行程超过21.5万公里,授课1300多场,受众10万多人。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这位扎根乡土的“江助农”,正以永不停歇的姿态,继续书写着新时代“老有所为”的精彩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孙晔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