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湖南省青少年太空机器人竞赛颁奖活动“科学家精神宣讲”环节。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长沙报道
400多年前,一位江西青年在历经6次应试落榜后,做出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决定:放弃科举,为劳动生产著书立说。
这位个性青年叫宋应星,他后来写了一部了不起的书——《天工开物》,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丰富的古代科学家精神内涵
难能可贵的是,《天工开物》不仅详细记载了农业耕作、手工业制造、工业生产等130多项技术,还配以100多幅精美的工艺流程图解。因其卓越贡献,宋应星被称为中国古代“硬核科普第一人”……
11月9日上午,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青少年太空机器人竞赛活动颁奖环节,主办方特邀湖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湘黔进行科学家精神宣讲,其中谈到4位古代科学家,首位就是宋应星。
“宋应星的故事,给了我们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是尊重实践的务实精神,他不是书斋里的空想家,而是走进田间地头、工坊车间,虚心求教于劳动者,他的著作是‘实干’出来的,体现了科学家的实证精神;其二是另辟蹊径的智慧与坚韧,当科考道路受阻时,他没有消沉,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全新领域,并将之做到极致。这充分说明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关键在于找到能发挥自身价值的舞台。”李湘黔说。
李湘黔接下来又向现场几百名听众讲述了其他几位科学家的故事,包括“诚实面对未知”的沈括、“坚持追求梦想”的张衡、“用心服务他人”的孙思邈。

湖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湘黔进行科学家精神宣讲。
“这四位科学家用一生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要沉下心去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李湘黔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涵极为丰富,融合了家国情怀、创新精神、求实态度、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等,他们共同塑造了一种“沉得下心去做研究”的专业主义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我们现在身处高度信息化的新时代,每天面对的东西非常繁杂,所以很大程度上更需要继承发扬这种笃定、专一的科学精神”。
宣讲期间,李湘黔还展示了精美的100位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宣讲视频和100位中国古代科学家彩色场景画,获得在场师生的高度评价。
在湖南基础教育领域,李湘黔是一位致力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缩写)教育和传统科技文化研究和推广的专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科技趣象》《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等10部著作。
2019年12月2日,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协会主办的“湖湘创新70年”大会上,李湘黔被授予“科普育人致敬人物”。2020年6月,李湘黔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在今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李湘黔还受邀在香港地区“心系家国3.0”联校国民教育活动中担任顾问,并主持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和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深受香港教育界肯定。
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的著作
此次科学家精神宣讲的主要内容,取材于李湘黔刚刚出版的一部新作《星槎长河: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
这部书选择了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100位科学家进行科普介绍,并在借鉴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专门给每位科学家绘制了人物图和活动图,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创新创造场景。
本书也是全国第一部系统性研究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的著作。

《星槎长河: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
“书中呈现了古代难能可贵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同时也能助力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习惯,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喜爱科学,目前这本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和喜爱。”李湘黔表示。
今年10月23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并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该意见还特别指出“通过科技史、科学家事迹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提升人文素养中蕴含的科学理性”。
李湘黔介绍,在看到七部委联合印发的上述“意见”后,他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宣传好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的决心,当天便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写出《传承千年智慧: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的现代启示》理论文章,随后发表在省级传媒上,“流量还比较高”。

李湘黔(右一)向湘西学子赠送最新出版的作品《星槎长河: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
目前,“湖南省李湘黔名师工作室”的课题《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教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已经纳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这是我带领工作室成员三年内必须完成的课题,课题研究成果将会为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当天,在进行主题宣讲后,李湘黔将随身携带的部分《星槎长河:中国古代科学家精神》科普书,赠送给来自湘西州的“机器人竞赛”参赛学生代表。
“信息时代,社会更繁杂,我们太需要能沉下心、能持之以恒地去做科学研究和实践的人。我希望能在挖掘和创新传统科技文化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李湘黔说。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代宏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