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尊老敬贤的传统节日里,红网时刻新闻联合省委老干部局推出《潇湘银辉》栏目,走近这些可敬可爱的集体与个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历经岁月长河不改的灼灼初心,那份退休不褪色的奉献担当。

缪曼聪。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孙晔 长沙报道
“对我而言,党员没有退休一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会退而不休。”77岁的缪曼聪,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原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是一名有着55年党龄的退休干部。
2012年退休后,她拒绝了所有有偿聘请,毅然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板仓,一头扎进盘活红色资源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这一干就是十四个春秋。
红色文化的传承人
板仓是杨开慧烈士的故乡,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相关事迹的重要承载地。缪曼聪生于这片红色土地,从小听着杨开慧烈士的故事长大,红色的种子早已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早在2004年,她就向全国人大递交了宣传缪伯英的议案,得到省委批复后,“协助党组织挖掘、宣传缪伯英的事迹”便成了她矢志不渝的追求。
多年来,她将传承红色文化作为核心任务,牵头或参与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工作,让板仓的红色光芒愈发耀眼。为让英雄故事“复活”,她推动修缮缪伯英故居展馆,如今展馆常年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无数参观者,成为传播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为留存珍贵史料,她组织编辑出版《青春·缪伯英》《板仓红》等丛书,用文字记录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她还牵头谱写赞歌《每一次花开都会想起你》,编写情景朗诵剧《三粒纽扣》,让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通过旋律与剧情,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缪曼聪促成以缪伯英为原型的电影《追光》拍摄完成。这部电影斩获澳门国际电影节两大奖项,让缪伯英的事迹从板仓走向全国,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位革命女杰的热血与担当。此外,她还将自家珍藏七十年的开慧烈士家遗物无偿捐献,其中五件被认定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文物;她深入挖掘杨开慧胞兄、茶叶专家杨开智的真实故事,弘扬烈士家庭的红色家风。
在缪曼聪的努力下,板仓的红色文化不再是静置的史料,而是成为可听、可看、可感的鲜活力量——如今走进板仓,烈士故居庄严肃穆,红色旋律回荡山间,红色已真正融入乡村的肌理,成为激励后辈奋进的精神养分。
乡村建设的带头人
回到板仓后,缪曼聪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乡村振兴。这些年,长沙县委、开慧镇党委带领板仓人民,打出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组合拳”,缪曼聪也参与其中,办成了一件件惠及乡邻的实事。从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提质到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她的足迹遍布板仓的每个角落。
为了让家乡更宜居,她参与推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花园,用幸福生活告慰革命先烈;为了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她牵头创建中国楹联文化镇,为村民定做专属楹联,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致,让开慧镇拿到长沙市首家“中国楹联文化镇”的国字号名片。
2020年,已经七十有余的她,萌生了创办“村民夜校”的想法。有朋友劝她“谁来讲、谁来听啊”,但她坚信事在人为,有梦想就有力量。
缪曼聪认为“村民夜校得村民办、为村民办”。她发动“五老”代表、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还引导村民组长带头分享自家故事。这一举措打破了村民“泥脚杆子不能上讲台”的顾虑,让夜校课堂充满了烟火气与感染力。
她坚持“一月一课”,创新“一课一点评”,常常往返车行100多公里,从未缺过一次课。时至今日,夜校已经升级为由镇党委直接管理,实行支部书记轮值校长制,越办越红火,成为基层教育的创新平台。
如今,板仓的红色底蕴愈发厚重,乡村面貌日新月异,而缪曼聪的身影,始终活跃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用坚守与付出诠释着老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来源:红网
作者:孙晔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