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5日,长江流域“守护好一江碧水”青少年环保联合行动小额资助计划暨财信公益伙伴计划发布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通讯员 王俞宁 长沙报道
你听过长江的心跳吗?
在青海冰川融水的第一声叮咚里,在南京江面江豚跃起的浪花中,在成千上万青年与母亲河共振的脉搏里——2025年,一场由“小额资助”点燃的青春护江行动,正沿江而下。
“发令枪”首先在岳阳响起。2025年4月25日,湖南财信金控集团、共青团湖南省委携手发布长江流域“守护好一江碧水”青少年环保联合行动小额资助计划暨财信公益伙伴计划,来自青海、云南、湖南、江西、江苏等长江流域省份的23个项目成功入围。
净滩、旧物改造、生物保护、生态讲解……100+场活动陆续上演,于是,循着这些青年的足迹,我们来看这幅由青年绘就的“青春护江图鉴”如何展开。

青海北川河湿地公园里,孩子们在对长江水质进行实验和生态观察。
高原之上,科学日记与诗意启蒙
守护长江,从读懂它的“童年”开始。
在长江源头的青海,西宁市城北区青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项目,让守护成了一场细致的科学观察。北川河湿地公园里,孩子们手中的水质监测记录表上,pH值7.2,氨氮含量数据为小于0.2mg/L……这些精准的数字,是河流健康状况最直接的“体检报告”。
而更动人的在于记录的形式——《校园日记》。在这里,科学数据与稚嫩的笔触相结合,高原学子们在亲手的实验和持续的生态观察中,记录着河流的细微变化。在长江水流过的地方,生态保护教育不再是抽象的灌输,而成为一种贴近心灵的体验。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条河,更是对万物生长起点的认知与敬畏。

江西财经大学“守护一江碧水 青年在行动”回收点。
校园之内,旧物重生与理念重塑
想要应对长江流域的塑料污染挑战,需要更前沿的意识和更巧妙的智慧。
在江西财经大学,南昌青赣环境交流中心的项目构建了一个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闭环。其定制化课程层层递进:从剖析长江流域生态现状,到传授垃圾分类实操指南,再到阐释旧物改造背后的环保逻辑,并辅以国内外优秀的改造案例。
理念的革新,立刻体现在行动上。
在回收点,大学生们将废纸、塑料瓶严格分开放置,塑料瓶甚至按材质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在“旧物新生坊”,这些被分类、称重、记录的废弃物,等待着蜕变。于是,我们看到了废旧纸盒变成“小绿屋”存钱罐,不织布化身为“自嘲熊”挂件,玻璃瓶化身“圣诞小恐龙”摆件……“草莓蛋糕”笔筒、“绿色郁金香”等50件再生作品,每一件都闪耀着创意与环保结合的巧思。
这不仅是手工课,更是一种“理论+案例+实践”的环保教育模式。它让青年——生态保护的核心力量,不再是短暂的参与者,而是积极的问题解决者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他们正在用双手,为长江的未来书写更可持续的答案。

江北新区寸草环保志愿者发展中心“我是护江小讲师”训练营,小讲师正在向游客进行讲解。
科教中心,小讲师与大担当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它的命运与母亲河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在南京,江北新区寸草环保志愿者发展中心的“我是护江小讲师”训练营,则将保护意识转化为有效的公众传播。孩子们需要系统学习长江生态知识、江豚保护故事,并通过讲解技巧、语音语调乃至站姿礼仪、应急话术的培训与考核。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六年级的郭启睿,在自豪地佩戴上“护江小卫士”徽章后,已成为长江江豚科教中心里一道熟悉的青春风景线。“这是我这个月第二次‘上岗’了,”他笑着说。这种深度的参与,实现了个体从知识“复述者”到环保“倡导者”的关键转变。
首批16名红领巾讲解员,用32场讲解,将保护的故事深植于更多市民心中。而该项目并未止步,第二批双语讲解员计划已拉开招募帷帐,预示着这些“护江小讲师”将肩负起新的使命——向国际友人讲述中国青年与长江、与江豚之间的生动故事。

云南昆明“团团营滇池卫士”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亲子家庭、环保志愿者将5000余尾高背鲫鱼鱼苗放入滇池,助力水体生态修复。
千里江陵,青春合奏与网络成型
长江大保护,是一场需要全域协同的系统工程。青年的力量,正以网络化的形态在流域内生动实践。
在云南昆明,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亲子家庭、环保志愿者共计50余人通过“团团营滇池卫士”活动,将5000余尾高背鲫鱼鱼苗放入滇池,助力水体生态修复。
在湖南冷水江,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合学校百余师生家长在志愿公益林基地认领50棵树苗,为长江支流筑起绿色屏障。
在武冈,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们走进农贸市场、巡查禽鸟交易摊位、张贴“保护候鸟,拒绝野味”海报,从源头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在怀化,志愿者协会组织小朋友们在易烊千玺粉丝公益图书馆(鹤城馆)用粘土塑造大熊猫、小鸟、小鱼,生态保护的种子在有趣的互动中悄然萌芽。
这些分散却同频的行动,由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组织共同推动,形成了一张无形的青春保护网。
青年护江的力量,不仅在于“点”上的创新,更在于“面”上的集结。这一点,在“湖南河小青”体系的运作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湖南共有7459支河小青队伍,25.1万名河小青,带动超480.93万人次参与巡河护河等环保活动。而在中秋国庆假期8天内,宁乡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用29个分队便开展了160余场次志愿服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吸引24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
这背后,是“省—市—县”三级行动中心的高效支撑,标志着青年护江行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分散走向联合。

大冶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在大冶湖南岸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净滩环保行动合影。
江河新章,一幅上下呼应的治理图景
青年们的热血行动,并非孤立存在,它植根于国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核心战略方针,其成效也在权威数据中得到印证。
2024年,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4年)》。《公报》指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这份“成绩单”里,有制度的力量,有科技的支撑,也包含了万千河小青、环保志愿者的涓滴努力。
长江奔流万年,而这一代年轻人,正以更具创意、更专业、也更富韧性的方式,把自己的名字写进浪花之中。
来源:红网
作者: 任洁 王俞宁
编辑:陈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