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记得丨400米“光荣路”上的40余载守望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编辑:黄舒婷 2025-04-02 22:49:4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这是一场关于缅怀与传承的旅程,这是一次对革命先烈的深情致敬。清明节前夕,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特别策划《我们记得》,这里有亲人的热泪、手绘的深情、遗物的温度、守护的执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滚烫的心,去铭记那些伟大的名字,去传承那些不朽的精神。因为,我们记得,他们从未离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益阳报道

阳春三月,锣鼓村漫山遍野的桃花绽放,年复一年。

曾经那条“晴天一身土,雨季一脚泥”的羊肠小路现已变成了400米的水泥路,这条“光荣路”延续着86岁老人李银莲对烈士儿子40多年的守望。

2024年5月的一天,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街道锣鼓村的一座老屋前,李银莲将三封泛黄的信笺,轻轻放在湖南省革命军事馆工作人员掌心。

“这是霞伢子写的家书,还有他立功得的奖励,捐给军事馆吧,让后生们晓得啥叫担当。”

纸页间晕染的墨渍与褶皱,仿佛令人触摸到了四十多年前,战场上的硝烟与泪水。

血染法卡山的未寄家书

1977年初,19岁的夏子霞,高中毕业后决定入伍参军。

这个在锣鼓村耕读传家的长子,临行前将新买的钢笔别在中山装口袋,回望站在晒谷场抹泪的母亲时,胸前的红花被山风吹得簌簌作响。

1979年,他第一次上战场,便冲锋在前、不畏艰险,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荣立三等功并凯旋。1981年5月5日,他第二次上战场,5月16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3岁,被批准为烈士并追记二等功。

那三封泛黄的信笺,便是1981年5月8日,夏子霞在前线战斗间隙,怀着思念之情给家人写的家书,只是没来得及寄出。

“亲爱的父母亲:你们可能听到广播了吧,我们在5月5日早上又进行了奋起还击......”可以想象,当年23岁的战士窝在战壕里,握着钢笔给父母写家书,还絮叨着“要注意身体安康”,叮嘱弟弟妹妹“个人利益要服从革命利益,要把党的利益当第一生命……”

“这信纸上有的地方字迹变得模糊、发黄,这应该是烈士在写信时滴下的眼泪浸湿后形成的。”夏子霞的妹夫陈才高也当过兵,他指着信笺上的墨渍泪痕,声音哽咽地说:“那个时候战争残酷,大家心里都知道回家见亲人的机会很渺茫,所以都是边流泪边写信……”

见字如晤时,展信泪潸然。

图为烈士夏子霞的遗物。

半山老屋的四十载守望

当盖着红章的烈士证明书送到锣鼓村时,李银莲正坐在灶台前煨着儿子最爱吃的腊肉。这位朴实老妇人,从此把三封家书和军功章收进陪嫁的樟木箱,日日坐在门槛上眺望村口蜿蜒的山路。

风未停,思念不息。

“霞伢子说,打完仗就回来盖新房。”老人总对着云雾缭绕的山谷呢喃。

夏子霞烈士的小妹夏秋珍说:“哥哥牺牲后,妈妈时不时把这些书信与照片捧在手心,站在门前看着远方,总感觉哥哥还会回来。”

长子牺牲后,老人与在家的几个孩子相依为命。随着四个女儿相继出嫁,老伴与次子因病去世,李银莲一直独自居住在海拔160米的半山腰上的老屋,不愿搬离。此时,她更加思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儿子。于是,她坚持每天下山等待儿子回家,有时去邻居家聊聊天、唠唠嗑,消磨时间。

岁月在青石台阶上刻下年轮,李银莲的腿脚渐渐不便。那条从山脚延伸至老屋的羊肠小道,晴天尘土没踝,雨季泥泞如浆。

“烈士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2023年10月,益阳市赫山区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了解到李银莲出行不方便的情况后,当即决定解决好烈属的困难,为她专门建一条水泥路,从山下主干道直通烈属家门口,改善她的出行路况。

“一定要在春节前竣工,让老人的春节过得热闹又安全。”2024年1月,由军地共同出资组织的施工队进场动工,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一条宽4米、长400米的道路顺利竣工。

路短情义长,军魂思故乡。

光荣路上,传承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如今这条水泥路被称为“光荣路”,更是成为了锣鼓村的精神地标。

时近清明,偶尔有少先队员们沿着“光荣路”拾级而上,听李银莲用方言讲述夏子霞的战斗故事。

在湖南省建立的烈士父母特殊关爱机制下,更多温暖正在延续:2022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烈士父母特殊关爱专项保障经费,做好烈士父母养老、医疗、护理、住房、临终关怀等服务。同时,湖南还充分发挥省市县乡村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作用,完善村级“每周一探望”、乡级“每月一走访”、县级“一季一联络”、市级“一年一督办”、省级常态化督导的“五级联办”关心帮扶烈士父母机制,定期对烈士父母开展沟通联络、走访慰问、陪伴交流等。

夕阳将“光荣路”染成金色时,夏秋珍搀着母亲李银莲慢慢走下山。

从法卡山到赫山,从1981到如今,夏子霞烈士用热血浇筑的精神长城,正化作新时代青年心中的思想火炬。李银莲老人说:“等孩子们长大了,我还会给他们讲这条路的故事,鼓励他们继续从军报国。”

暮色渐深,李银莲屋前的灯亮起。

山风掠过老屋窗前的树,沙沙声中,恍若当年那个毅然从军的年轻背影,踏着星光,缓缓归来。


相关链接:专题 | 我们记得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8/94/148399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