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追梦人| 黄新月:一抹照亮山乡的“月光”,90后女孩的返乡茶路与振兴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彭舒婷 武千惠 编辑:张皎 2025-09-01 18:04:4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为宣传湖南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政策,讲好返乡创业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创业者风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开设《乡村追梦人》第六期专栏,以笔为犁,深入挖掘新农人在村口致富,在家门口就业典型,把镜头对准以创新创业为支点,撬动基层效能、激发人才活力、厚植产业潜力的这些人、这些事,书写湖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微信图片_20250901164800_20_55.jpg

黄新月在月光茶园基地采茶。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通讯员 彭舒婷 实习生 武千惠 娄底报道

在2024年第109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款来自中国湖南深山中的红茶“月光红”惊艳世界,荣膺金奖。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新化红茶时隔100多年后重返世界舞台的历史见证。

捧起这份荣光的,是一位名叫黄新月的90后姑娘。作为湖南月光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掌舵人,她如同其产品“月光红”的名字一般,用青春和奋斗化作清辉,照亮了家乡娄底市奉家镇百茶源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都市白领到深山茶人的千里逆行

2016年,大学毕业的黄新月,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踏上了北漂的旅程,成为了北京写字楼里的一名白领。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与高压的城市生活,让她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的方向:“超负荷的工作量,长久压力带给我的是什么?我感觉自己的状态没那么好。”她回忆道。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家乡,父亲黄东风正面临巨大挑战。这位在国家级贫困村当了30年的老支书,深知没有产业支撑,家乡留不住人。

他倾尽心血,带领村民十年修路、十年造林,最终锁定了奉家镇得天独厚的资源——茶叶。

奉家镇坐拥雪峰山脉中段黄金纬度,森林覆盖率高达96%,云雾缭绕的高山环境是孕育顶级红茶的天然摇篮。2017年,湖南月光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艰难中成立。

一边是父亲深情的召唤与家乡发展的困境,一边是都市生活的惯性轨迹,黄新月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我回来,能帮助更多百姓增收,这个会更有意义。我在北京,无论做到什么位置,也只是个体价值;但回到家乡做产业,联动的是一方百姓与经济发展。”

带着对土地的眷恋、对父辈事业的传承以及一份创业的勇气,黄新月毅然告别都市繁华,逆流而上,一头扎进海拔1200多米的家乡,成为一名“新茶农”。

44.jpg

月光茶业千米高山茶园。

荒山上的“标准革命”,从粗放管理到严苛品控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茶二代”的创业之路,想象中的蓝图并未铺开,她面临的第一个严峻挑战,就是要改变千年茶乡沿袭下来的粗放生产方式。

奉家镇虽有千年贡茶历史,但农户长期沿袭粗放式生产。“要求按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标准采茶,但他们只会按照自己的习惯采。”黄新月回忆。

收回的鲜叶质量参差不齐,公司按高标准价格收购则亏损严重,拒收又会严重打击农户的积极性。

面对困境,黄新月没有退缩。她与父亲一起,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基地网格化管理”模式。

将数千亩茶园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选拔一名村民担任组长,一旦某区域交来的茶叶不符合标准,责任直追组长,严重者整批拒收。同时,技术员坚持每日巡查,监督冬施肥、中施肥、除草培管等环节的操作规范。

这场从茶园到车间的“标准革命”,历经2017至2018年的阵痛期,终于将传统的散兵游勇式生产,逐步纳入了现代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了“月光红”的卓越品质基础。

5.jpg

茶叶采摘质量把控现场。

小众品牌的破局之路

当凝聚着心血、符合高标准的第一批“月光红”产品问世,准备投向市场时,黄新月团队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包装设计受到争议。

与市场上常见的红茶包装不同,月光茶业大胆采用了以白色为主色调,红色为辅色的包装礼盒,寓意月光的纯净皎洁,与其品牌名称相呼应。

然而,这一设计在市场初亮相便引来一片质疑。“白色不吉利!”“节日送礼谁用白色包装?”面对市场对红色、金色等喜庆包装的固有偏好,以及部分消费者对“白色”在送礼场景下的忌讳,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是随波逐流更改设计,还是坚守品牌调性?

黄新月选择了后者。“月光红,月光茶,白色象征月光纯净。我们相信产品品质最终会说话。”带着这份倔强与对品牌理念的坚持,他们顶住压力,没有改变包装设计。三年沉淀,这份坚守终于赢得了市场的初步认可。

独特的白色包装形成了极高的视觉识别度,让产品在众多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而稳定的高品质红茶则赢得了消费者的味蕾信赖,复购率显著提升。曾经备受争议的白色礼盒,反而成了“月光红”极具辨识度的“金字招牌”。

然而,黄新月也清醒地认识到,“月光红”的知名度目前主要集中在湖南本土,尤其是娄底地区,真正走向全国乃至更广阔的市场,品牌建设之路依然漫长。

22222.jpg

月光茶业全智能化生产线。

科技赋能,千年贡茶的“新质生产力”

深谙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必须拥抱创新,黄新月为古老茶乡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基因,着力培育茶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她引入全省首条全智能化红茶生产线,实现加工可视化、标准化;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建专家工作站,依托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聚焦茶树品种筛选与加工工艺革新;依托强大的科研力量,公司聚焦于茶树品种筛选、土壤改良、尤其是加工工艺的革新。

“无论什么企业,不去主动创新,一定不会有生命力。”黄新月斩钉截铁。2023年,公司创新工艺产品“浛浛鲜”茶斩获娄底市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如今,月光茶业已手握1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著及3项外观专利,茶园及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认证。

“高茶黄素红茶适制品种筛选及加工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推广”等多项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应用。科技已成为驱动这杯千年贡茶焕发时代新生的核心引擎。

3333.jpg

月光茶业的全透明式厂房。

月光照万家,一片茶叶的共富密码

走进今日的奉家镇百茶源村及周边区域,漫山遍野的标准化茶园层叠如浪,郁郁葱葱。每到采茶季节,茶园里一派繁忙景象,阿婆阿姐们指尖翻飞,娴熟地采摘着嫩芽,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

70多岁的袁爱秀老人感慨地说:“过去赚钱要出山卖苦力,现在家门口采茶,一年收入上万哩!”这只是月光茶业共富图景的一角。

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营”模式,开发标准化茶园16000余亩,覆盖百茶源村及周边区域。 提供固定岗位175个,季节性岗位超1000个。农户年均增收至少3500元,采茶旺季月收入可达五六千元。

目前,月光茶业已直接带动本村及周边七千余户农民增收,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领军企业。2023年,公司销售收入达8119.57万元,年产值突破1亿元。

444.jpg

2025年1月,黄新月(左三)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领奖现场。

茶寿之乡的回响:青春扎根处,山乡日月新

在被誉为“离月光最近的村子”的百茶源村,“茶寿之乡”的美名远扬。这里拥有令人称奇的长寿现象:111岁的茶寿老人实现六代同堂,100岁以上老人有3位,90岁以上的老人达158位,80岁以上老人有804位。

探寻长寿秘诀,98岁的黄新月奶奶淡然道:“每天早睡早起,喝自家热红茶。”这杯浸润着千年茶韵、源自雪峰云雾的“月光红”,早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已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对黄新月而言,这杯茶更承载着超越个体的重量。她与“月光”团队,以茶为笔,在雪峰山深处绘就了一幅“景如画、产业旺、生活美、人民富、茶飘香”的振兴新卷。

她的回归,如星火燎原,点燃了青年返乡的热情,邹鸿梅、李浩、刘继育等一批年轻人扎根山乡,有的开荒种茶,有的直播带货,有的经营民宿。昔日闭塞的边陲山村,如今成了产业兴旺、青年奔涌的创业热土。

这抹青春之“月”,正照亮更多山乡的梦想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彭舒婷 武千惠

编辑:张皎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3/83/152453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