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建设骑手友好社区:他们从“穿行者”到“共建者”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编辑:张皎 2025-07-07 18:46:22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33.png

华远华中心“爱心驿站”休息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长沙报道

天刚蒙蒙亮,外卖骑手便骑上电动车,穿梭于街巷之间;夜色渐浓,他们的身影仍在楼宇间疾驰,为千家万户送去餐食。这些日均骑行超50公里的城市“摆渡人”,用车轮丈量着城市的肌理,也用汗水串联起千万家庭的日常。

如今,骑手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网购、订餐、买菜、送药……他们走街串巷,来去匆匆,像城市“流动的血液”,输送社会运转所需的养分。

为骑手提供更多关爱与保障,能够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好融入城市基层治理,也有利于提升社区广大居民的幸福感。

2025年4月,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住宅小区建设骑手友好社区的通知》,从制度层面明确分类管理、设施优化、共治共享的建设路径。为了解政策落地成效如何,记者深入多地社区,见证这场充满温度的城市治理创新。

配送更顺畅

对骑手来说,怎样的社区才算“友好”?来到长沙华远华中心门口,记者与几位刚刚结束送餐的骑手聊了起来。

骑手们告诉记者,送外卖时他们经常会遇到“三难”:门禁卡难刷、楼栋号难找、高峰期电梯难等。

“以前最怕送高档小区,刷不开门禁卡时,看着订单倒计时心里直冒火。”美团骑手彭毅指着长沙华远华中心的智能外卖柜感慨。曾经,门禁系统如同一道无形的墙,既守护着社区安全,也让骑手陷入“进不了门、送不了餐”的窘境。

圣瑞物业的“双轨制”创新打破了这一困局:在住宅区域,身着荧光绿马甲的安保人员手持消毒喷壶,将外卖逐一核对后送往业主家门口;商业广场旁,24小时智能外卖柜整齐排列,取餐码短信同步发送至业主手机。“现在从停好车到完成配送,全程不超过3分钟。”彭毅打开手机后台告诉记者。

更贴心的改变藏在细节里。针对高峰期电动车“一位难求”的难题,圣瑞物业还在停车场划出骑手专属车位,并配备清晰的车位标识与专人引导服务,有效解决帮助外卖配送人员节省停车时间,显著提升配送效率。

服务更暖心

畅通配送流程之外,保障骑手劳动权益,也是骑手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命题。

按照几名骑手的指引,记者来到华远华中心“爱心驿站”。这里宽敞明亮,休息用的桌椅、充电线、雨具等常用物品一应俱全。正值酷暑,休息区还准备了菊花茶、运动型饮料等物资。

刚送完单的骑手柳大哥摘下头盔,熟练地倒了杯菊花茶:“这几天气温太高,要不是这里有空调和防暑物资,跑不了多久就能中暑。”

这样的温暖场景正在更多社区上演。在楚湘社区的“信和食堂”,中午时总能看到骑手们围坐的身影。

该食堂由中建城服联合长沙市坡子街街道区域党建联席会在楚湘社区共同打造,食堂内设有“快递外卖小哥家庭餐厅”,为小哥们提供临时歇脚休息、饮水补给、免费WIFI、手机充电、应急药品等多项个性化的暖心服务。

平日里,小哥们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治理、监督菜品、志愿服务等积累服务积分,用于兑换信和食堂免费用餐券。在劳累的工作后随时“回家”,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

“在这里工作那么久,一直觉得自己是外乡人,今天在信和食堂,还真有了家的感觉。”一位快递小哥感慨道。

从“穿行”到“共建”

随着配送流程的优化,骑手与社区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常德七里桥街道探索“三长+骑手”工作模式,骑手化身“流动网格员”,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长沙井旺社区组建骑手志愿服务队参与安全巡查,开发专属积分系统,以暖心服务兑换便民福利,推动骑手从“城市摆渡人”蜕变为“社区治理主力”。这种双向奔赴的共治模式,让骑手从城市服务的“末端”走向治理的“前台”,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从圣瑞物业的“最后十米接力”到信和食堂的热乎饭菜,从专属停车位到“流动网格员”的身份认同,湖南正用一个个细节,重新定义城市与新就业群体的关系。

当骑手从“穿行者”变为“共建者”,当社区从“生活空间”变为“情感归属”,这场治理创新正在证明:城市的文明刻度,从来不止于高楼大厦的高度,更藏在对待劳动者的温度里。那些穿梭在街巷的车轮印记,终将成为丈量城市幸福指数的鲜活见证。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编辑:张皎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941/99/151069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