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展示的德赛电池主动安全AI电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文婷婷 长沙报道
在“双碳”目标加速落地、全球能源结构持续重塑的背景下,储能技术正站上能源革命的风口,而安全问题也日益引发社会关注。
7月23日,湖南德赛电池有限公司在长沙正式发布全球首个量产级“主动安全电芯·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并同步推出Desay UPS 2.0锂电柜与全新光储融合系统,以数智化、安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重塑新型电力系统底座。
面对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50%的行业爆发期,德赛电池以“先知芯觉”技术精准回应行业安全需求,成为率先实现电芯级主动预警技术量产的企业之一,迈出中国储能核心技术从“补救式安全”走向“自感知防护”的关键一步。
电池进入AI时代:内部有“感官”,安全更主动
锂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元件,长期以来都依赖电池管理系统(BMS)监控电压与模组温度,难以及时捕捉电芯内部的微小异常。在事故多发的现实面前,传统方案更多依赖“事后反应”,难以应对高能量密度、高复杂性的现代储能场景。
德赛此次发布的“主动安全电芯·系统”,在电芯内部创新嵌入温压一体传感器,可实时感知微观副反应产生的气体变化与温度异常,从而在热失控发生前实现预警。
“传统电芯的检测方式只能从外部检查电压。如今,植入温压一体传感器后,就像用先进的‘胃镜’和‘肠镜’监测体内的状态,能实时观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全面掌握它的健康状态。”德赛电池研究院院长荣强向记者形象地介绍道。
一项电芯内嵌传感器的创新,背后是多年材料研究与实验攻坚。据了解,为确保传感器长期稳定运行于电芯内部高腐蚀性电解液环境中,德赛研发团队深入剖析了电解液的腐蚀机制,使用特殊材料及封装工艺,开发了电解质耐受的新型传感器。
“它必须在电芯内部最复杂最严苛的环境下工作,”德赛技术负责人表示,“传感器就像电芯的一根神经末梢,既要准确可靠又不能坏。”
这不仅是监控精度的突破,更是储能系统安全理念的转变——从“响应事故”升级为“预测异常、预防事故”。
从单体到系统:打造电芯全生命周期智能防护体系
除了AI电芯,德赛电池还同步推出全链路“主动安全系统”解决方案,通过贯通电芯、模组、电池簇、系统、云平台五级架构,实现从底层感知到系统响应的闭环管理。
该架构有助于将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最高15%,并可在特定工况下,将析锂、微短路等内部结构性风险的预警时间提前至30天以上。在过充等突发危险条件下,系统也能提供长达14分钟的宝贵预警时间。
系统关键在于三类数据的整合——电压、内部温度、内部压力。“来自每一个电芯的内部温压和电压数据,经过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采集和能源管理系统(EMS)的整合,最终汇聚于我们的云平台。”德赛智储研究院总监闫垚锋表示,通过云端强大的算力和AI算法模型,能够对“亚健康”电芯实施差异化运行策略,也能对超过安全阈值的电芯立即执行保护动作,从而延长整个系统的循环寿命,提升运营收益。
“光储系统度电成本可低至约0.25元/kWh,这意味着在电价高峰时段,数据中心的用电成本可锐减79%。”德赛电池解决方案经理张文良介绍,通过源网荷储方案策略,深度融合清洁能源与高效储能技术,实现了能源成本与环境效益的双重突破。
德赛电池“先知‘芯’觉 全程守护”发布会现场。
从长沙出发:构建全球储能安全“新标准”
会议同步见证了德赛跨国战略合作的启动。
当前,储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仍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与认证体系,德赛希望以主动安全技术为支点,为行业提供一套更具前瞻性、普适性的安全底层逻辑。
德赛计划与多家领军企业共同构建“本地合规·全球互认”的储能安全技术体系,加速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市场布局。
会议现场,罗马尼亚Voltika公司与德赛电池现场签署了1GWh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产品意向采购协议。双方将围绕储能生产制造、产品技术应用、市场商业生态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拓全球储能市场。
据了解,三年前,湖南德赛电池有限公司落户望城经开区,目前已实现年产值64亿元,年税收2.4亿元,亩均税收124万元,从产品制造到物流系统,整个产线自动化率达99%,生产线一天可生产约1.4万支电池。未来,德赛公司拟在望城经开区建设二期、三期,待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0亿~320亿元,年税收8亿~12亿元,为“强省会”战略注入强大“芯”动能。
“储能技术作为能源革命的‘压舱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安全是储能产业的‘生命线’,唯有筑牢安全根基,才能让储能真正成为推动绿色未来的引擎。”湖南德赛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程月帆表示。
从首创主动安全电芯,到构建电池系统级智能防护体系;从布局数据中心能源解决方案,到拓展全球市场协同机制,德赛正在形成从技术到生态的整体牵引力,推动行业迈向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的备电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文婷婷
编辑:刘娜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