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湘潭报道
一辆满载的秸秆运输车稳稳停在湘潭伟联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联工贸”)门口,工人们正麻利地将一捆捆金黄的稻草搬进宽敞明亮的车间。
车间内,散发着稻草清香的各类草制品整齐排列。数台草垫全液压成型机高效运转,发出沉稳的轰鸣。只见工人将草捆填入进料口,强力活塞瞬间启动,将松散的稻草压制成紧密坚实、形状规整的草垫。
这些曾被视为负担的农业废弃物,经过标准化、机械化处理,正蜕变为支撑现代货运安全的“保护垫”。
公司负责人何彬在厂房内仔细检查着新一批产品。在他身后,一摞摞坚固的草棒有序叠放,大量成型的草垫被整齐码放,静待发往各地。
从田间到车间,秸秆成为货运“加固利器”
“退休后,我想干点实实在在的惠民产业。”何彬告诉记者。这位曾任职湘钢集团中层的管理者,退休后敏锐洞察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巨大潜力,毅然接手伟联工贸,推动公司深耕这一绿色产业。
“在湘钢负责草垫采购的经历,让我深知秸秆的价值。”他精准捕捉到市场机遇:随处可见的稻草,经过压实、捆装,就能加工成草垫、草棒等关键产品,作为火车货运和中欧班列装载钢材、大型机械的防滑、减震加固材料,不仅能有效替代传统木材基座,还具有可回收、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优势。
“与木材相比,草支垫成本低约30%,生产使用过程无污染,同时更具弹性、摩擦系数大,对货物运输安全是更可靠的保障。”何彬指着产品介绍,一支成型的长方形草垫摩擦系数高达0.43,极限承压强度可达500千牛(kN),经铁路部门认证,是铁路、公路重载运输理想的加固防护材料。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2019年,部分稻田因丘陵地势,打捆收储面临挑战。为确保原料稳定供应,何彬果断决策,将企业迁址至条件较好的湘潭县排头乡,收购了当地一家小型企业并投资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收储仓库。
“新地方,人生地不熟,最难的首先是稳定、足量的原料来源。”筚路蓝缕,创业维艰。
为彻底突破原料瓶颈,伟联工贸创新思维,变“坐等收草”为“主动出击”。公司大胆流转了300亩水田作为示范,并投入巨资配备了4台高效半喂入式收割机、7台稻草打捆机、两台拖拉机以及一台抓草机,构建起从收割、打捆、装车到运输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链。
通过“以低于市场价为农户提供机械化收割服务+同步回收稻草”的“以机换草”创新模式,公司迅速与广大农户建立了稳固互利的合作关系,扭转了原料困局。
何彬正在整理车间堆砌的草垫。
“如今,我们的业务已从单一的草支垫加工销售,拓展为涵盖水稻蔬菜种植销售的综合经营实体,”何彬介绍企业的发展。
2024年,随着业务扩展,公司扩建了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仓库,并与五家实力雄厚的专业合作社深度合作,建立起“一大五小”六个秸秆集中回收基地,网络覆盖排头、花石等6个乡镇30余个村,年秸秆回收能力显著提升。
伟联工贸的稳步成长,离不开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湖南省出台的《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为秸秆“产业化利用”规划了清晰路径;湘潭市制定的三年行动方案设定了明确目标。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通过补贴专项资金的方式,在伟联工贸购置关键设备、厂房建设等关键发展节点上给予有力支撑,为企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原料化主导,技术赋能秸秆“绿色新生”
湘潭县排头乡广袤的稻田上,伟联工贸的三台半喂入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黄的稻浪中穿行。
机器轰鸣,锋利的刀片精准切割,稻穗被分离,只留下长度均匀、便于后续处理的秸秆平铺在田间。紧随其后的打捆机迅速高效作业,将散落的稻草卷成紧密的圆柱形草捆。拖拉机随即上场,有序将草捆装车运往集中储运点。
整个流程紧密衔接,效率显著。“低茬收割是保障回收效率和秸秆质量的关键。草茬高度严格控制在5至7厘米。”何彬指着收割后的秸秆介绍。
“过去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留在田里腐烂后又影响翻耕平整。现在机械低茬收割后,翻耕整地非常容易,马上就能种下一季油菜或蔬菜。”这种高效回收模式,正是对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中“推广低茬收割技术”要求的积极响应与成功实践,实现了提升回收利用率与改善农田作业条件的双重目标。
“季节性太强了!稻草回收的黄金窗口期只有不到80天。”何彬介绍机械化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高效的农机装备是规模化、产业化利用秸秆的基础保障。
在伟联工贸的厂房里,刚刚下线、散发着清香的草垫被一层层整齐堆放。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质检、计数和包装。不久后,这批凝结着智慧与技术的草垫产品,就将登上驰骋的中欧班列,成为远途运输中保障货物安全的“绿色卫士”。
公司的秸秆利用模式以高附加值“原料化”为主导方向,主要产品包括D120草垫、D30草垫等系列,稳定供应湘钢、湖南钢铁集团等大型企业。
“别看它朴实,在运输环节,这草垫可是保障钢材安全的‘隐形功臣’。”何彬认真地说,“装一层钢材垫一层草垫,防滑防擦伤,还能有效减震缓冲,提升运输安全性。”
将废弃稻草转化为钢材运输不可或缺的保护材料,伟联工贸探索的秸秆“原料化”高值利用新模式, 成为提升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标杆范例。
2024年,伟联工贸年综合利用秸秆量突破6000吨,在核心业务区域实现了方圆10公里范围内稻草焚烧现象的绝迹,废弃物全部变废为宝。
秸秆加工业务实现产值约400万元。“这不仅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何彬补充道,公司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伟联公司车间内,堆放整齐的草垫。
环保与经济双赢,示范效应辐射四方
将废弃稻草转化为保障重载物流链条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加固材料,伟联工贸创新实践的秸秆产业化利用模式,不仅从源头有效破解了露天焚烧秸秆的环保难题,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稳定的增收途径,为水热资源丰富但耕地细碎化的南方丘陵地区探索秸秆规模化、效益化利用路径,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经验。
在生态效益层面,伟联工贸推进秸秆打包离田,显著降低了病虫害越冬传播风险,同时有助于移除土壤中累积的部分有害物质。这一实践,精准契合了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经济效益层面,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伟联工贸与种植大户签订协议,采用半喂入式收割机作业,以低于市场60元/亩的价格收割水稻,稻草归伟联工贸所有。这一模式让参与农户每亩能增加60元左右的纯收益,切实鼓了种植户的钱包。
同时,公司固定雇佣当地10余名脱贫群众,实现了稳定的就业增收。“伟联工贸真正点草成金,让秸秆成了我们田里的致富资源。”当地受益农户感慨道。
这种富有成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湘潭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总体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与放大。据湘潭市相关方案目标设定,到2027年,湘潭县计划培育壮大规模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秸秆综合利用经营主体50家以上,伟联工贸的成功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强大信心。
伟联工贸的“点草成金”实践,是湘潭县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印证。昔日田间难以处理的负担,如今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成为支撑循环经济的宝贵资源。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创新的协同发力下,湘潭县的“生态包袱”正加速有效转化为充满生机的“绿色财富”,为湖南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武千惠
编辑:刘娜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