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湘热土,奋斗者众。昔日身披“迷彩绿”保家卫国的军人,今朝投身建设大潮,在广阔天地间奋力书写着“多彩人生”。他们转型发展的动人故事与宝贵经验何在?红网时刻新闻联合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从“迷彩绿”到多彩人生》栏目,深入挖掘退役军人在各行各业的鲜活奋斗故事,展现他们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身影,让大众看见他们脱下军装后的无限可能,更让每一位退役军人在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点亮前行之光。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长沙报道
“我们浏阳人,就是靠这口湘菜‘征服’大家的。”42岁的李旦说起自己的厨艺,语气里带着实打实的自豪。这位退役军人的故事里,没有夸张的噱头,只有从炊事班带出来的烟火气,和公益服务中摸爬滚打的泥土香。
炒勺里的“进阶路”
灶台前的烟火气,是李旦军旅生涯的第一缕底色。自幼围着父母灶台打转的他,少年时就练出一手家常菜绝活。2000年穿上军装那天,这个浏阳小伙或许没料到,厨艺会成为他在军营初露锋芒的“敲门砖”。
新兵连自我介绍环节,当战友们展示武术、唱歌等才艺时,李旦挠挠头大声说:“我会做饭!”这份实在的特长,让他被分到了炊事班。
灶台成了他的“战场”,锅铲是他的“武器”。他跟着老兵学揉面、蒸馒头,空闲时琢磨菜谱,将家乡味道装进饭盒——那道金黄油亮的浏阳“金钱蛋”,成了连队餐桌上最受欢迎的“暖心菜”,常常让战友们吃得眉开眼笑。
入伍不到一年,李旦就扛起炊事班班长的担子。一次连队紧急拉动,班里战友全被抽调,130多人的伙食重担骤然压在他一人肩上。灶台火光跳跃,他系紧围裙,左手颠锅,右手挥铲,铁锅与铁铲碰撞出急促的“叮当”声。不到两小时,热气腾腾的饭菜就端上了餐桌,战友们捧着饭碗时,他后背的军装早已被汗水浸透。
烟火气里藏着热血,灶台旁也揣着沙场梦。看着战友们驾着战车驰骋,李旦心里总燃着一团“火”。凭借良好表现和积极争取,入伍一年多后,李旦成为一名导弹发射车驾驶员。
为了摸透这“大国重器”的脾性,他和战友们开启了“魔鬼训练”:烈日下练操作,手指磨出厚茧;寒夜里查装备,迷彩服结过白霜。他对战车的熟悉程度,早已刻进了骨子里——哪根线路容易发热,哪个按钮需要轻按,闭着眼都能说得分毫不差。无论风雨雷电、白天黑夜,只要指令下达,他总能和战友驾着导弹车准时抵达指定地域,在硝烟中完成发射准备,车轮碾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印着忠诚。
街巷间的“守护者”
2005年退伍后,李旦做过企业销售,当过生产厂长,最终选择扎根消防器材行业。10余年间,为了研发产品,他把各类消防器材摸得滚瓜烂熟,努力钻研每场火灾的成因与救援细节,消防知识在他脑子里攒成了“活字典”。
“预防火灾的发生比事后灭火更重要。”2014年起,李旦成了穿梭在城乡的“安全使者”。
学校里,他教孩子们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企业中,他演示灭火器“提拔握压”的标准动作;社区里,他给老人一遍遍讲解厨房用火注意事项。今年6月26日,他连赶3场讲座,协助开展疏散演练,脱下志愿者马甲时,后背又印出了汗湿的痕迹。
红马甲的身影,不只在宣讲台。赛事安保现场,他眼神锐利地扫视人群;助残服务中,他弯腰搀扶的动作温柔又稳当;交通路口,他的哨声清亮有力。而最危险的地方,总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2015年,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丰富的消防知识,李旦成为浏阳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在一次洪涝灾害中,洪水漫过膝盖,淤泥裹着碎石,他和队友踩着齐腰深的水,把老人背在肩上,把孩子护在怀里,一趟趟往返于险境,成功转移百余名群众。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无穷。”后来,李旦挨个儿给老战友打电话,在他的倡议下,浏阳“兵哥”志愿服务队、浏阳市红十字一加一志愿服务队特种设备安管分队相继成立。越来越多退伍老兵穿上红马甲,跟着他走街串巷做服务、赴汤蹈火去救援。他们说:“跟着李旦干,心里踏实,这才是退役军人该有的样子!”
二十载春秋流转,当年的“迷彩绿”也早已换成红马甲,但李旦的身影,依然奔忙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