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湘医脉,绵延千载。如今,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进程中,王琦书院湖南分院应运而生。以师承之道融汇院校教育之广,循金木水火土之理,承古训,启新章。
在王琦书院湖南分院成立之际,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联合红网时刻新闻专访多位专家学者,共话湖湘中医的传承与新章。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帅 实习生 唐佳仪 长沙报道
盛夏的长沙,蝉声未歇。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院门前,近日悬挂起一块崭新的牌匾——王琦书院湖南分院。这所由国医大师王琦牵头、汇聚多学科力量的学术共同体,正式落地三湘大地。
7月19日的成立大会上,段金廒教授作了关于中医药未来路径的学术分享。这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20多年前提出“中药资源化学”概念,到四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直在田野和实验室之间往返。他长期关注中药资源及资源化学、方剂功效物质和配伍规律研究,被视作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中医药要走得更远,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道地药材的支撑,也需要跨学科的融汇。”段金廒如是说。
段金廒。
从人才土壤看湖南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都要靠人。”段金廒这样开篇。
近年来,湖南的科研生态愈加厚实。中医药领域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接连挂牌,长沙、株洲、怀化等地的医院、高校、企业之间,合作课题数量明显上升。就在不久前,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一支青年团队,凭借院校企业联合项目,成功开发出一种用于消化类疾病的中药颗粒制剂,首批临床试验数据正在整理。
这些成果背后,正是一支愈发多元的人才队伍。段金廒指出,培养能兼顾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科研人员,是推动学科向前的关键。“湖南人耐力强、肯钻研。”段金廒说,这种品性,是学术创新最坚实的土壤。
从药材资源看产业机遇
湖南是道地药材的富集地。郴州的栀子、怀化的钩藤、邵阳的玉竹、益阳的黄精,品类丰富、品质优良。过去,药农采挖后多以干品售卖,附加值有限。
段金廒在分享中列举了他带领团队完成的一项典型研究:通过对枸杞子的多糖成分进行提取、纯化与结构解析,他们找到了一套高效分离工艺,并将其应用于功能食品和新型制剂研发,成果已在江苏一家企业实现转化。这类“从药材到产品”的链条,也正在湖南逐步搭建起来。
不久前,邵东一处药材基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与省内一家检测机构合作,尝试建立从种植到入药的全流程标准。“如果能把质量做到更细,产品进入大市场就更有底气。”他笑着说。
在段金廒看来,中药材不仅是资源,也是产业。科学利用、深度开发,才可能让山里的草木焕发更大价值。
王琦书院湖南分院成立大会上,段金廒教授作了关于中医药未来路径的学术分享。
从学科交叉看未来路径
在段金廒看来,中医药现代化并不是单纯套用西方模式,而是找到属于自身的交叉路径。药材的化学成分要和临床疗效关联,配伍理论要经得起现代方法学的验证。
他的另一项代表性成果——对经典方剂功效物质的解析——就是这样做的。团队通过分离、鉴定和动物实验,逐步还原出方剂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群。这样的探索,既是对古籍的现代诠释,也是对传统经验的科学印证。
湖南的科研平台,正好能提供这样的交叉空间。无论是药理实验室、制剂车间,还是中医临床科室,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正在启动。段金廒说:“只有真正打通这些环节,传统经验才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新产品。”
盛夏的蝉鸣仍在回荡。
从新悬起的牌匾下走过,段金廒的话依旧在耳边回响:“湖南人耐力强、肯钻研,只要方向对、脚踏实地,中医药在这里一定能走出更长的路。”
来源:红网
作者:肖帅 唐佳仪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