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下,无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穿梭于市井街巷,奔忙于城乡之间。他们是民生烟火的传递者,是城市运转的活力因子,更是新业态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这些鲜活身影背后,藏着怎样的职业成长故事?红网时刻新闻联合湖南省总工会推出《新就业 新图景》专题,走近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记录他们在奔波中书写的奋斗故事,捕捉他们在岗位上收获的成长蜕变,展现新就业形态下职业发展的多元可能与时代图景。
黄泽思(中)收到表示感谢的锦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实习生 李昊杰 邵阳报道
午后的邵阳街头,阳光透过车窗落在黄泽思的方向盘上。
这个30岁的邵阳汉子,握着方向盘的手沉稳有力——这双手,两年前还在检修电梯的线路,如今却在城市的街巷间,转出了一段段关于温暖的故事。
方向盘上的“城市活地图”
在开网约车之前,黄泽思是一名电梯工程师,每天和线路、零件打交道。直到两年前,他转行了。“想换个活法,开网约车自由,能天天在街上转,看不同的人和事。”
这一转行,他成了最懂邵阳街巷的人。每天跑车10小时,从早高峰的拥堵路段到深夜的僻静小巷,哪里有隐蔽的公交站,哪个路口的路灯总坏,他闭着眼都能说上来。“我算懒的,群里的师傅们有跑十四五个小时的,除了睡觉几乎都在车上。”他笑着说,方向盘转动的两千多个日夜,不仅让他摸清了城市的脉络,也让他遇见了太多人间烟火。
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政府为黄泽思送来的“见义勇为证书”。
站牌下的“及时雨”
回忆起2月16日的那个雨夜,黄泽思的语气慢了下来。“那天特别冷,晚上九十点,邵阳大道边上没什么人,车灯一扫,看见俩小不点缩在站牌下。”起初他没多想,跑车见惯了街头景象,但“太晚了”三个字突然撞进心里——“这里地方偏,黑灯瞎火的,俩孩子怎么会在那?”
停下车,才发现是两个冻得直哆嗦的小女孩。“一问才知道是坐错了公交,迷路了。”黄泽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时,看见小一点的女孩膝盖上还沾着泥。他赶紧拉开车门让孩子上车取暖,拨通家长电话的瞬间,听筒里传来的哭喊声至今清晰:“孩子找到了?我们找了四个小时啊!”
“送她们到家时,孩子妈妈眼圈红红的。”黄泽思说,那天夜里他开车回家,窗外的雨还没停,心里却暖烘烘的。“其实就是顺手的事,但现在总有人怕惹麻烦。”他顿了顿,“我觉得,正能量就得多推广,不能让好人不敢做好事。”
半年后,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政府送来的“见义勇为证书”,让黄泽思有些意外。“除了政府送的证书,我还收到了孩子家长送的一面锦旗,红底金字,挺亮的。”他笑着比划,“收到的时候,就觉得心里特别温暖。”
黄泽思的家人知道了这件事后,第一时间打电话来:“做得好,多干点这样的事。”而跑车群里的同行们更是炸开了锅。“他们在群里说,‘换我也这么干’,还说这是咱跑车人的本分。”
黄泽思说,群里每天都有师傅分享暖心事儿:有人捡到钱包连夜送还,有人帮老人搬行李,“我们这行,天天在街头转,遇见需要帮忙的人,搭把手是应该的。”
网约车司机的“日常哲学”
跑网约车的日子,苦乐参半。
每天10小时握着方向盘,颈椎偶尔会发僵;收入不算稳定,刨去油费、平台抽成,一个月勉强养家糊口,“饿不着,但也发不了财”。可黄泽思总说喜欢:“跑车不仅自由,还能遇见各种各样的人。”
他见过凌晨五点赶早班的护士,听过深夜归家人的心事,也常做些“顺手活”——捡到乘客落下的手机,绕路也要送回去;看见老人在站台犹豫,会摇下车窗问一句“去哪儿,顺路不”。“车是跑生计的,可人心不是。”他说,这两年跑车最大的收获,是发现原来帮人一把,自己能高兴好几天。
采访结束时,黄泽思正准备发动车子接下一单。被问到想对同行说些什么,他对着方向盘想了想,认真地说:“咱们跑车的天天在街头转,遇见谁有难处,能帮就帮一把。生活中的温暖,不就是你帮我、我帮你攒出来的嘛。”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任洁 李昊杰
编辑:代宏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