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湘沃土,民企枝繁叶茂。其蓬勃发展的核心动能何在?红网时刻新闻联合湖南省工商联走进企业、商协会、基层工商联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推出《湘商方法论》栏目,解码企业制胜之密,挖掘商协会协同共生之力,诠释工商联服务之道,为更多民营经济人士、创新创业者点亮前行的灯塔。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实习生 鲁博文 刘欣怡 通讯员 田青 报道
在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湖南商会“生态”中,大瑶镇花炮产业商会又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它的“特”在于:
立足一镇。扎根于中国首批特色小镇、湖南省特色工业小镇——浏阳市大瑶镇。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炮及原辅材料集散中心,为全球花炮行业提供70%以上的花炮原辅材料。
深耕一业。商会359家会员企业,无一例外,均围绕烟花产业发展。整合了造纸、彩印包装、花炮原辅材料、花炮机械、花炮生产、花炮经营、花炮物流、花炮文旅8大行业,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它并非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商会,却以其独特的路径,却书写了一部商会助力产业从“小作坊”蝶变为“大集群”的进化史。
那么,一个小镇商会,如何当好百亿产业的“助推手”,让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安全、更绚烂、更具创意的新光彩?本期《湘商方法论》,走进大瑶镇花炮产业商会,探寻其绽放之道。
商会成立后,推动传统花炮产业全面改革升级。
固本:筑牢产业根基
1400多年前,花炮始祖李畋于此点燃第一声爆竹,大瑶镇因此有“花炮之源”美誉。
时光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前,“十户九爆”是大瑶的真实写照。从事花炮产业工作30年的大瑶花炮产业商会会长黄亿昌回忆,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烟花爆竹生产,农闲时节,很多农户就在自己家中卷纸、灌药、插引,产品销往全国。
“小作坊”能温饱,但隐患重重,难成大业。
为规范生产经营,上世纪90年代末,大瑶镇政府倡导大家集体上山合伙投资建厂房,独立分线生产销售。乡镇企业从此异军突起。
进入21世纪,大瑶镇大力改革传统花炮产业,推进生产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转变。但产能过剩、企业“散小弱”、安全基础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发展。
为了破局,在浏阳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9月,大瑶镇花炮产业商会应运而生,黄亿昌当选为商会会长。
商会成立后,推动传统花炮产业全面改革升级:
鼓励会员企业组建集团,成功成立李畋包装集团,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年产值达3亿元。
与湖南都市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烟花爆竹艺术学校,为学院相关专业提供实训场地和实操指导。
为做好花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每季度组织全镇花炮生产等相关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交叉督查,结合实际制定督查方案与重点内容,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协助镇应急办开展“线上”安全监管,通过视频监控约束企业规范作业,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淘汰落后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工作,在政策出台后,全力开展助推工作,确保奖补资金落实到位;参与多项企业管理办法的修订与制订工作,助力企业享受政策红利,6家企业获“浏阳花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企业”称号,5家企业获得小产品扶持专项奖励……
这一系列“固本强基”的举措,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安全与规范基础,也为商会“强链”铺平了道路。
大瑶镇烟花产业科创中心展厅。
强链:赋能企业发展
2018年“浏交会”期间,作为承办方大瑶花炮产业商会,助力花炮行业第一展会品牌成功“绽放”。
现场,组织花炮产业链金企对接签约授信活动,实现授信48亿元,切实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这只是商会十年来赋能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何为会员企业注入更强发展动能,疏通产业链上的“堵点”“痛点”,是商会发力的另一重点。
赋能,体现在全方位帮助企业练好内功上。
大瑶镇花炮产业商会党总支书记邱顺明介绍,商会积极组织花炮产业链企业负责人参加企业管理、安全生产培训及花炮沙龙等知识讲座,邀请行业专家结合花炮行业发展实际进行指导;同时组织1500多名花炮生产企业员工开展系统的理论与实操学习,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同时,还体现在搭平台:针对企业融资难题,商会组织17家银行召开银企现场对接会,为大瑶企业授信3.5亿元;与长沙银行合作,为50多家花炮经营公司办理30万-100万元不等的临时贷款。
减负担: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聘请专业人员承接花炮经营公司三级标准化评价工作,将费用从万元降至3800元/企业;同时积极协调,使花炮生产企业环评费用降低至22000元/厂,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多地订货会,积极把握电商机遇,联系湘赣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会员企业提供免费电商知识培训,助力企业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拓展市场;针对4家内销烟花企业申办出口资质难题,积极协调省检验检疫局浏阳办事处,成功推动企业转型为出口烟花生产企业。
稳秩序:在烟花爆竹原辅材料供需失衡、价格异常波动期间,商会组织化工贸易分会召开交流会,呼吁经销商诚信经营,并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原材料质量抽查,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稳定……
通过一套“组合拳”,有效疏通了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产业整体跃升提供了强劲支撑。
李畋剧场解决了大瑶花炮企业长期缺乏专业燃放场所的难题。
燃新:点燃创新引擎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现场,天安门广场上7棵25米高的烟花树璀璨绽放,其核心技术——全球首创的“3D立体动感烟花”,正是出自大瑶镇烟花产业科创中心之手。
科创中心落地的背后,同样活跃着商会积极推动的身影。
目前,中心已有5家企业入驻展示最新科研成果,致力于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机械、新技术,推动花炮生产向智能化、个性化定制方向迈进。
烟花,是传统技艺,更是创意产业。除了筑牢根基、打通经脉,商会深谙创新才是引领花炮产业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倡导企业转型创新:依据市场需求,商会引导部分企业向安全环保的玩具烟花领域转型,中南、金穗等企业从中获益,专业吐珠类生产企业也获得更多政策扶持。
主动联系国家花检中心等部门,为“加特林”等网红产品制定行业标准,组织企业订立自律承诺书,并推动其上升为团体标准;同时制定《烟花爆竹升空类水母烟花》团体标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产品安全。
在商会的持续推动下,大瑶镇花炮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过去小作坊一天制作5箱烟花,到如今花炮70%的工序实现机械化,一天可产10万箱烟花。花炮生产更安全、花炮产品更环保。
创新不仅提升了效率与安全,更重塑了烟花的文化与体验。
2025年,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烟花燃放场所——李畋剧场拔地而起。
“剧场以花炮祖师李畋命名,由大瑶镇花炮产业商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自去年年底开工,仅用时3个月便顺利落成。”黄亿昌介绍,李畋剧场将与浏阳天空剧院实现差异化发展,聚焦中小型烟花燃放活动。
李畋剧场的建成,解决了大瑶花炮企业长期缺乏专业燃放场所的难题,剧场可容纳3600名观众。
当烟花升空,人们赞叹的是璀璨;但点亮这份璀璨的背后,是一条从古老爆竹到现代艺术、从生产车间到云端创意的完整产业生态链,也有着一个甘做“产业底座”的商会。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鲁博文 刘欣怡 田青
编辑:黄舒婷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