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潇湘巾帼别样红 | 董敏芳:爱岗敬业“种粮人” 无私奉献“好模范”

来源:红网 作者:洪政 编辑:曾拥璇 2024-03-05 16:33:47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306150527.jpg

编者按:她们,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在点点滴滴中体现担当;她们,以巾帼力量奋勇争先,以拼搏精神逐梦人生;她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无惧时光,乘风破浪。2024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和红网推出《潇湘巾帼别样红》专题报道,凝聚巾帼力量、展现巾帼作为、彰显巾帼担当。

图片1.png

在田间工作的董敏芳。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洪政 岳阳报道

湖南岳阳市岳阳县的农田上,田间的“银装”已经化。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一大早,46岁的董敏芳在农田里转悠,随着她的脚步,可见农田如一张绿毯铺在大地上,透露着勃勃生机。

2013年,主动辞去大型企业高管职位的她选择了回到家乡,积极投身现代化农业,先后创办了岳阳县润升水稻、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累计投资4000万元,这一坚持就是十余年。

2017年,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022年,“全省春耕生产暨耕地抛荒整治推进现场会”将合作社作为现场考察点。董敏芳个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湖南省最美最扶贫人、湖南好人、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等。

从最初的几亩田到现在的几千亩,从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的“种田之路”窥见着一代农人的“苦与甜”,以及“三农”工作令人感佩的敬业奉献精神。

怀揣崇高理想

引领当地农业“现代化”

“我喜欢这个职业,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为家乡和乡亲们做一点贡献。”董敏芳朴素的话语彰显着她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情怀。

在外地大型企业担任高管的董敏芳,每每想到洞庭湖畔的家乡,虽然自然条件优渥,但是农业发展仍然落后,乡亲们生活也不富裕,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回到家乡,把家乡的粮食种植业搞上去,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在这种“情怀”驱使下,她毅然回到岳阳县筻口镇落户,从事水稻种植,开启了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职业农民生涯。董敏芳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她发现之所以农业发展上不去,主要在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产生不了效益,在于“刀耕火种”的人力种植提升不了生产效率,于是她创新探索,推动当地农业走上了机械化、产业化、数字化、工业化的现代化道路。

“精打细算”种粮的背后,是董敏芳对于“工业化”育秧的追求。通过深化与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院、湖南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合作,与湖南农大成立了湖南省旱育秧联合研究中心,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打造现代化旱地集中育秧基地,攻克了水稻种植环节“卡脖子”的育秧技术,建立了从浸种、催芽到苗期管理所有工序的标准,共获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节省早稻育秧面积8%-10%,减少育秧人工30%,减少生产成本40%。

同时,为了提高育秧大棚利用率,她探索利用大棚空置期间,尝试种植辣椒、羊肚菌、草皮等农作物,大棚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切实解决“刀耕火种”原始化种植方式,她投入大量资金成立了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育秧、机耕、施肥、机插、飞防、割、仓储、烘干等“一条龙”机械化服务,建立了10万平方米的智能育秧基地,配备SP育秧流水线,可实现自动播种、施肥、喷灌,智能控温等现代化育秧作业。从牛耕到机耕,从“栽禾”到抛秧再到机插,从手摇式喷药到“飞防”,董敏芳带领乡亲告别了日晒雨淋的苦和累。

在智能育秧的基础上,董敏秀投资220万元,以“高效节水灌溉系统”为主攻项目,“四情”监测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同步上线,建成了岳阳市首个全过程远程监控、远程控制的900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通过手机APP端控制在泵房实现水肥一体化,并可实时检测产地的风速、雨量、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光照度等信息。管理员通过控制中心下达的指令,通过移动APP端口操作,执行远程一键供水。数字化的智能管理,让种田做到了“脚不沾泥,手不碰水”。

甘于无私奉献

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

守住“耕”基,乡村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做普通农户不能做的事情,更好服务群众,提升农业效益,董敏秀带动周边农户走上了现代农业产业化道路。

她建设岳阳县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合作社拥有流转基地1276亩,社会化服务超过10万亩,并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探索建立了水稻工厂育秧、统防统治、农机服务、烘干仓储、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条服务模式,每年为当地增产粮食1000万斤,助推粮食生产产业化。

同时,坚持统一“优良品种、绿色防治、全程机械化服务、订单收购、产品营销”五统一模式,推广点灯诱蛾、性诱剂等绿色防控,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使用农药、化肥,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为满足本地不同属性贫困户的多元需求,董敏芳推出了两种产业扶贫模式,一种是合约扶贫,与165户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帮扶合同》,由合作社每年度为签约贫困户提供3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并优先聘用签约贫困户劳动力到合作社机械操作、门卫、保洁等工作岗位上就业,享受合作社农忙临时用工优先的权利,用工受惠贫困户人均增收5000元。

另一种是散户扶贫,由合作社在农资资助、农机服务等方面提供优惠,并安置部分工作就业。从筻口镇大塘、明星等贫困村和筻口镇潼溪等非贫困村贫困户中,筛选确定了177户重点贫困户中的48名贫困人口作为定向对口扶贫户,由合作社为贫困户免费发放生产所需的农资和定量的饲料,优价提供育秧、机插、收割、病虫防治等农机农技帮扶服务。合作社已累计为上述散户提供了价值20余万元的扶贫投入,为贫困人口人均节省生产开支300元,人均增收500元。

通过以上两种扶贫模式,7个村的351户贫困户1600余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靠着对家乡农业的信心,和让村民辛苦得到更多回报的初心,历经十余年,董敏芳破解了当初“未来谁来种粮如何种粮”的窘境,如今村里的粮户脸上写满了喜悦,她也完成了创业青年向致富带头人的蜕变。

来源:红网

作者:洪政

编辑:曾拥璇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ov.rednet.cn/content/646847/97/135977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