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青春之姿 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奕樊 周阳乐 编辑:邓蔚琴 2022-06-28 10:16:13
时刻新闻
—分享—

7.jpg

陈亮  

8.jpg

邓意麒 

9.jpg

 母永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奕樊 周阳乐 通讯员 吴嘉萍 整理

6月27日下午,由中国科协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长沙圆满落幕。

新时代的青春,在科技创新中闪光。闭幕式上,陈亮、邓意麒、母永奇3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分别围绕核工业产业链、人工智能、盾构机等主题作主旨报告,分享科研故事,展现担当作为,致敬奋斗精神。

 安全处置高放废物推动核工业可持续发展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陈亮

核能事业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数量的放射性废物,其中高放废物具有放射性强、毒性大、半衰期长等特点,能否对其进行最终的安全处置,是关系到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技术可行的方式是深地质处置,即将高放废物埋设在距地表500米至1000米稳定的地质层当中,通过多重屏障体系,确保高放废物在衰变至安全水平之前的漫长时间里,与人类生存环境进行有效隔离。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研发采取“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处置库选址、地下实验室科研和处置库建设。其中,地下实验室科研肩负着场址适宜性的评价、处置技术的研发和处置库长期安全性的论证等一系列重任,是整个研发历程中承上启下、必不可少的关键课题。

甘肃北山是河西走廊以北、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无人区。经过综合比选,2011年,北山被确定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的首选预选区。也是在这一年,我辞去了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副教授的职位,走进了北山。

10余年来,我承担了10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地下实验室的落地,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研成果。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定量的高放废物处置适宜性评价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岩体本身的可建造性,还考虑了处置库长期安全对围岩特性的要求,受到国际相关权威专家的好评。

带领工程和科研团队建成了北山坑探设施,完成了10余项大型现场实验,掌握了地下实验室建造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体系。

开展了系统的室内实验研究,揭示了北山花岗岩在多场耦合条件下长期的力学行为特征及其演化机理,进而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长期稳定性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我们地下实验室主体结构的布置方式、长期安全性进行了论证和优化。

基于这一系列科研成果,2019年我们提出了中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的建设和科研方案,并获得国家正式立项批复。目前整个工程进展非常顺利,主体工程已经开工,现场实验将全面展开。未来,北山将迎来国内37个顶尖科研团队与我们并肩战斗。

 用数智守护城市安全

 湖南苏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邓意麒

我和我的团队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相关的数据标准、算法、核心零部件、整机设备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服务。

如今,大家感受到的人工智能可能集中在个人新消费或者智能驾驶等应用领域。其实,人工智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跟公共安全密不可分。从海关“三站一场”的违禁品检测,到城市土地的成像监测、飞机场FOD跑道异物监测以及电力巡检等,人工智能应用广泛。

如果将人的眼球看不到的电磁波段的光线称之为不可见光,我们团队所做的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这些不可见光去更好地观测、研究、分析物质的性状,从而提前发现公共安全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并进行预判。

我们试图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相关技术打造云边端协同的智能公共安全感知与保障体系,解决公共安全中数据标准不统一、检测速度慢、联动不同步、人工成本高、数据溯源难的问题,使数据孤岛变成智慧岛,使业务的“回头看”变成“现在办”,让公共安全的全天、全时、全量能够可视、可观、可控。

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依托海外和国内的高校搭建了共性技术攻关平台,同时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且与本地相关领域的制造厂商形成了由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研发,大型国企、央企和上市企业承担生产任务的协同生产机制。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在9天内完成了从客户需求响应,到相关设计、生产、制造、交付和调试成功的整个流程。

目前,我们的业务范围东到上海、西到喀什、北到哈尔滨、南到北海,还包括了机场、物流基地以及地铁站在内的关键卡口。我们实现了各类危险品和违禁品的有效实时识别,并且累计处理了各类公共安全隐患1万余起。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通行率还提升了59.3%,累计为各个服务单位平均每年节约3000万元以上的人力成本。

我们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来打造覆盖全域、全时,整合全波段,实现多元融合、云边协同的公共安全防范新模式,用数智守护城市安全。

 12年逐梦盾构隧道深处弘扬工匠精神

 中国中铁隧道局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盾构主司机、隧道工高级技师母永奇

盾构机是当前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的主流高新装备,它拥有多达5万个零部件,集液压、机械、电气、流体、环流5大系统30余个子系统于一身。

2010年夏天,我进入中铁隧道局宁波地铁1号线工作,在项目上第一次接触盾构机。面对这一高新复杂的装备,我感到挑战重重。

在工地的3700多个日夜里,面对高温、粉尘、潮湿和噪音,我每天都要坚守10小时以上。12年来,我累计翻阅100余万字的技术资料,并结合施工实际,每天记录施工数据、精心绘制图解、总结施工经验教训,逐步掌握了盾构施工各项技术要点。

盾构主司机是世界上驾驶速度最慢的司机,但我们的奋斗却便捷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加速度”。我所在的中铁隧道局是国务院于1978年在全国集聚资源组建的一支专注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施工的国家队,拥有TBM、盾构机130台套,是国内保有数量最多、门类最齐全的同类施工企业。

在这个平台下,12年间我先后参与了11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从土压盾构到泥水盾构再到TBM,从小直径盾构到大直径盾构,从“洋字头”盾构到“国字号”盾构,我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盾构事业从跟跑到领跑,再到逆袭海外的大发展。同时,我也由一名初出茅庐的学徒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

2016年10月,以我名字命名的“母永奇盾构机操作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专注弘扬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专心解决大直径盾构技术难题、专业培养大直径盾构技术人才”为目标,为企业盾构技术创新和盾构技术人才培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技术创新方面,工作室围绕高水压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先后完成创新成果34项,解决了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诸多关键技术的难题,填补了国内复杂不均匀地层大直径常压刀盘盾构水底隧道施工的空白,为企业创造了千余万元效益。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传帮带”,为企业培养20余名盾构主司机,并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命名为“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了企业科研创效、人才培养的沃土。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田超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奕樊 周阳乐

编辑:邓蔚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政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