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原巡视员李云才。
红网时刻记者 陈彦兵 摄影 王诗颖 长沙报道
“不沾泥土香,哪能接地气。”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原巡视员李云才的履职经历都融入到了湖南的土地里。这不,眼下湖南各地的春茶即将进入采摘季,李云才再次来到湘西州保靖县的茶园调研。
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李云才知道农村要发展,关键还得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围绕“农村产业振兴”,他已提交了10多份提案。
千亿茶产业
长自田地的李云才,对从田地里生长出来的一切有着天然痴迷。譬如茶。
“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耕文化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全稳定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李云才对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茶叶是湖南农村的重要产业,湖南80%以上的县市区产茶,农村涉茶人口超过1000万人。虽然参与的人多,但李云才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小、散、弱”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导致产业规模小、加工跟不上、品牌特色不强、甚至连标准都不统一。
经过深入调研,去年李云才根据湖南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提交了《激发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协调发展》等提案,建议以“片(区)长制”“链长制”带动乡村在设施、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补齐短板,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
李云才的提案被有关部门采纳。目前,保靖县正在试点茶产业的“链长制”,茶叶鲜叶加工成干茶精品后,每斤价格翻了至少7倍,当地茶农收入大幅提高。
早在2013年,李云才就提出了湖南应打造千亿茶产业的设想。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后,他多次为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2018年全国两会,李云才曾建议,将每年农历的谷雨节或4月20日定为中国茶节,并将中国茶文化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设立中国茶业协会。2020年,面对茶叶销售难题,李云才建议“网上喝茶”,利用网络平台加大促销力度,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实行基地促销、保底价收购、扩大收贮、加大深加工量等方法,纾缓茶农、茶企困难,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021年,湖南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12亿元,首次破千亿,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李云才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了现实。
种业硅谷梦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硬技术’、前置技术,是农业这个饭碗中的‘饭碗’,是农业的‘中国芯’。”在李云才看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的背后反映了种业取得的成就,但站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提升国家综合治理能力上来看,仍然有短板和不足。
2021年全国两会上,李云才聚焦种业问题,提交了《关于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提案》。通过广泛调研,李云才认为,我国种业还存在种源“卡脖子”的问题,玉米、马铃薯等种子部分依赖进口,畜禽种质资源长期依赖“洋种子”,生猪产业陷入“引种—退化—引种”的种源循环。
李云才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把种业作为我国农业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种业犹如‘芯片’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总体规划、阶段性目标、实施方案、操作步骤。” 要编制种业发展规划和振兴行动计划,突出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性,突出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突出补短板强弱项,突出打造“独门绝技”。
在湖南长沙打造一个“种业硅谷”,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13年发出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李云才的呼应。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李云才提出现代农业发展要解决“卡脖子”问题。鉴于湖南在杂交水稻、油菜育种、蔬菜研发、生猪绿色养殖、鱼种研发、茶叶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具有技术创新基础和院士团队,在多领域具有领先实力,李云才建议,在湖南打造综合性“种业硅谷”高地,并与相关农业大省和海南合作打造种子繁育制种国家重点基地,在人才激励、政策支撑、法制护航、持续赋能等方面为种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打造“种业硅谷”之路上,湖南省、长沙市都在作出努力。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技园,已是中国生物育种尖端人才及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育种研究院所最密集的区域。长沙势必要为打造立足湖南、辐射中国、面向全球的“种业硅谷”,力争为振兴民族种业、保障粮食安全、建成种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泥土芳香融入提案
李云才在农村长大,儿时他就跟着父亲这个天下第一小的“官”——大队小组长早出晚归干农活。那时常常要拼命去干,才能果腹度日。李云才记得,“把地挖好,整平,挖凼(田地里沤肥的小坑),放底肥,播完种,天还未亮,无钟无表无手机,问天时,天还未亮,无奈是月亮。”
作为农民的儿子,李云才曾经有一个梦想,“要让乡村成为富裕的洼地、宜居的天地、乡愁的摇篮。”通过多年的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如今是“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用他自己的话说,“实现梦想的路已经越来越近了。”
在李云才的朋友圈里,可以读到的,除了每日一更的勤勉,还有朴实的诗情。就如同农人耕作后晾晒的丰收一般,他在这块“自留地”里,晾晒的多是四时里触发的精神收获。因为,“大自然是很有启发性的!”
作为政协委员,李云才认为履职中不仅需要扎实的调研工作,更需要发扬“三牛”精神和水滴石穿的精神,调查研究有深度、分析有维度、情感有厚度。
因为有“农”字为人生铺底,李云才能扎得下去。十多年来,李云才行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村打交道、与农民交朋友。他在乡村扎实调研,小切口进入,反映农村大问题,形成多个专题研究报告和提案,如《建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机制》《及时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实施兜底扶贫》《千亿产业的生态经济观》等获得广泛关注。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期间,李云才则着重在加强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守住农业基本盘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把脚步融入到提案中,把泥土的芳香融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之中。”李云才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年全国两会,李云才将围绕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发展智慧农业、打造数字乡村等方面建言献策。
李云才在调研中发现,缺技术、缺人才成了乡村振兴产业提质升级的现实短板。他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基础的条件创造出新的优势,如何解决好技术和人才问题。“不让小农户掉队,农民持续增收,能够一年更比一年好。”这是他当前一个最大的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肖拓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