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周紫阳 长沙报道
近日,第七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结果公布,这是国内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影响最广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赛事之一,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邓郭欢获一等奖,这已是该专业学子连续第七次在此赛事中获得佳绩。
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少学生还在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湖南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文学院大力推进的教育改革,即从“目标与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与条件”“保障与发展”五个方面,建构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
聚焦目标与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成果?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这些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取得了这些成果?”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吕双伟认为,回答这些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为此,文学院曾多次组织教师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并多次邀请用人单位领导、毕业生代表、在读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前来座谈,多方论证培养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经过多次修订,该专业制定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三个产出”相对应,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课程教学支撑课程目标“三个支撑”相一致,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三个评价”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课程与教学,以“金课”带动“金专”建设
2018年,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提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全面启动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文学院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海义认为,一流课程是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专业的根本,要以“金课”带动“金专”建设。他主持的《唐宋诗词与传统文化》以及参与的《中国女性文化》都被认定为国家级首批一流课程。目前,该专业已拥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省级一流课程,打造了省内同专业最多“金课”,做到了以“金课”带动“金专”建设。
加强合作与实践,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在合作育人方面,强化教育基地建设,建立10个校级示范性基地和1个行动研究基地,提升实践教学和协同育人水平,遴选大学、中学名师担任“双导师”;与名校如长沙市一中签订教育实习协议,建立权责明确、协同育人的实习机制;利用专业师资、多年承担湖南省高考语文阅卷以及骨干教师国培项目优势,联合中学名校名师,建立“湖湘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师范生教育技能培训,并调整教育实习学期,方便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帮助学生了解并适应实习工作,邀请长沙市一中、师大附中等学校的老师进行教学示范课与对话交流活动,并积极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下乡”支教、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
优化师资与条件,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文学院大力实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近三年有3位教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并建立语文教学论教师团队,培养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学习指导与教改教研能力的教师。自2011年以来,教研教改论著丰硕,出版了《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发展研究》等10多部著作;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学语文教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优良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是建设一流学科与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文学院大力改善教学设备,新增智慧教室,重新装修各教研室,新建中学教育教学优秀案例库,购买国内外多种版本中学教材等,这为教育科研与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推进保障与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文学院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多层次的质量保障体系。如建设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文学院在线”,快捷发布学生创作、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和“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学院还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关注毕业生发展动态:一是通过召开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会或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教师行动研究基地等,助力其发展;二是多方收集毕业生发展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的持续改进上;三是建立点面结合、周期性评估和常态监测相结合的质量评估机制,采取内部监控与外部评价结合的方式,及时改进不足。
湖南师范大学以“五位一体”的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培养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大批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表现优秀的中文人才,对推动大学中文教育教学改革,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来源:红网
作者:周紫阳
编辑:王慧敏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