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记
饮食人间,一茶一饭。
粮食总能带来沉甸甸的满足感。从单纯的填饱肚子,到成为商品,再到满足美好生活,粮食在社会需求的变迁中,逐渐勾勒出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农业”全局。
这样的格局,在田间地头,也在加工车间,更在每个人端起的饭碗里。
8月24日-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将把笔触和镜头,对准湖南粮食产业,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晰地从中窥见,一粒湘米的“漂流记”,如何演绎一出“大农业”的时代秀。
1
一粒米,“漂洋过海”来看你
优质稻培育试验田(陈伟峰 摄)
“大农业”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当你从货架上拿起一袋金健的大米,便已经不自觉地踏进“大农业”的成熟体系之中。
不自觉,是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小小的米粒到达消费者的手中,需要跋涉多少路程,跨过多少山水。
但湖南金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建龙,深切地了解其中的艰辛。
单单是一粒种子的孕育,就耗费着数年、数人的心血。选育父本、母本杂交,再经过各项指标检测筛选,才终于能“万里选一”地确定为优质稻品种。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选出的种子,还需要经过多年多点多地的生态测试,以及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才能推广种植。
就像金健的“泰优553”,从种进试验田的土壤,到遍布湖南的农田,这条路,它整整跋涉了十年。
这便是“大农业”的第一步,从源头上保证每一粒米的质量。但好在,十年积蓄的实力,使“泰优553”甫一面市,就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王建龙向媒体团介绍优质稻特点。(陈伟峰 摄)
推广,即是“大农业”的第二步,布局优质稻,在推广中逐步取代老品种,提升整体质量。
优质的种子,是加工企业、推广部门和种植主体的纽带。正如王建龙所说,一粒好种、好看、好加工、好卖、好吃的优质稻种子,能更快地得到大面积的种植。
加工企业一眼相中的“泰优553”,在种子推广部门与金健种业的无缝对接下,被种植户们撒进田野,等待着破土。
时间与心血孕育出饱满的嫩芽。随着种子的萌发,“大农业”的第三步来了,改善传统种植方式,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共赢。
优质的种子还需要科学的培育。粗放的种植管理和对土地掠夺式的耕种,会让水稻的品质大打折扣,更不符合绿色发展的主题。
饱含着无数人心血的优质稻种,值得被细心呵护。从稻鸭共养,到稻虾共生,洞庭湖畔培育出的优质稻种,又在洞庭湖畔新的生产方式中,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更趋于生态、绿色。
当丰收的原粮被种植户们装上拖拉机,送入加工企业,“大农业”的第四步——精细加工开始了。
不再是传统的手工生产,或是简单的机器代替人力,金健米业的加工,融合了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不同的大米品种,可以在生产线上被自动调整出最合适的加工参数,进而让产品质量一致性水平大幅提高。
在工业互联网的加持之下,仿佛生产线上的大米,都变得聪明了起来。这或许,便是云技术的意义。
金健米业所有的大米生产线都安装了工业互联网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前沿技术的使用,让大米加工实现了全流程优化。
装袋完成的大米,并没有结束它的“漂流”,想要走上人们的餐桌,它还需要等待一个“全身体检”。
这是“大农业”的最后一步,质量检测,为品质把关。
将稻谷样品去壳磨成粉,经过消解处理后成水溶液,装入容量瓶定容……各种不同的试剂、样本,繁复的数据与实验步骤,在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这栋大楼里,绝大多数的粮食都经历过这些“体检项目”。
检验合格的大米,终于跨越山海,走进了你的眼帘。
这就是它的“漂流记”,也是“大农业”最通俗的演绎过程——从孕育到破土,从生长到加工,从检验到装袋,买走它的你或许并不知道,为了这一面,它经历了多长的准备与等待。
2
一粒米,破解“既多又少”困局
金之香南县生态稻虾米核心基地。
这样的相遇,每天都在货架前发生着。
也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于这样的“大农业”格局之中。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粒米的五步“漂流记”,是怎样慢慢地,颠覆了整个传统农业系统。
在说明如何颠覆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颠覆的理由。
而今,生活水平日益高涨,更健康的饮食日渐成为大众追求。挑选大米,大多数人最看重的,无疑是品质。
这就带来一个困局,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商品的价格竞争逐步演变为质量型、差异化的竞争。但相应的,市场上粮食品质的提升,却没有跟上需求的变化。于是,“既多又少”的矛盾出现了。
一边,是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另一边,却是农产品买难之声此起彼伏。质量跟不上需求,“既多又少”的结构性矛盾,亟须市场做出调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湖南提出殷切嘱托,“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同样的,解决“既多又少”困局,需要开辟新途径,寻求新突破。于是,“大农业”格局,开始在湖南的土地上呼之欲出。
中粮米业(岳阳)公司生产的高档优质稻产品。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从“桃优香占”到“兆优”“泰优553”……随着湖南省政府实施粮食“千亿产业”工程以来,各科研院所、种子企业,选育优种、建设制种基地,研发出众多优质稻种,不但增加了亩产,优化了农民的种植结构,也让大米的质量更加有保障。
科技还体现在现代机械的广泛应用,从全自动随机扦样,原子吸收、原子荧光、近红外线等先进的稻谷检测设备和手段;到郴粮机研发的一键启动、无人值守的第六代砻谷机等粮机专业研制,现代化的器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提高了粮食质量。
科技、人力的涌入,让粮食的一、二、三产业开始融合,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企业,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雏形出现了。
新中意“网红”产品。
与产业体系相对应的,是开始延长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从精耕市场、提高粮食附加值以满足百姓养生需求,而研发的“裕湘谷膳”杂粮挂面;到跨界延长产业链,将大米中的麦芽糖提取制作糖果,进而研发常温冰淇淋的新中意食品,围绕粮食而产生的产业价值,日益扩张。
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就这样,从粮食生产到销售,一个完善的“大农业”格局形成了闭环,并高效运转。传统农业,在无数稻谷、米粒的“漂流”之下,逐渐走入现代化的浪潮之中。
“大农业”格局,带来的是粮食质与量的双重提升,相对应的,“既多又少”矛盾正在变成“产量既多、质量又高”的双赢。
3
一粒米,演绎一出“大农业”的时代秀
这样的粮食发展格局,也正是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一直部署的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一环。
因为粮食,事关国家安全,更牵涉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
我们已经摆脱饥饿,但粮食的升级迭代仍在不断前行,因为我们仍有危机感,因为我们始终记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所以,我们着力推进着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粮食生产的脚步,跟上百姓需求的变化。
所以,从袁隆平院士研发出第一株杂交水稻开始,湖南便耕耘在粮食生产的领域,从田间到实验室,从加工车间到每个人的餐桌。
稻田里成群结队的鸭子(陈伟峰 摄)
而湖南,也拥有着扛起粮食责任的自信——稻谷总产量连续40多年居全国首位,2018年全省优质稻突破400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突破1200万亩;截至2018年底,湖南拥有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1077家,当年实现大米加工业总产值4321亿元,位居全国第5;截至2019年底,全省示范县、省级示范企业粮油优质品率达到了61%,全省优质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突破40%……高质高量的湖南粮食,早已成为三湘发展的亮丽名片。
一粒米,寄托着每个人端起碗时,对生活的小小满足;一粒米,映射着一个时代农业发展的变迁。
在湖南的土地上,一粒米,正演化出一场“大农业”的时代秀。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政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